白洪群
摘要 本文对苗龄为6年、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树种麻栎、枫香、苦楝和湿地松人工林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皖东丘陵紫砂岩乡土树种造林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差异,不同树种胸径生长表现为苦楝>枫香>麻栎,不同树种蓄积量表现为麻栎>苦楝>枫香;湿地松在造林3年后逐渐死亡,表现出生长不适应性。说明麻栎、枫香、苦楝等优良乡土树种可以作为紫砂岩造林首选树种,并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紫砂岩;乡土树种;造林;皖东丘陵
中图分类号 S72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9-0138-02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安徽省东部丘陵地区位于江淮之间,属于亚热带北缘,适合南、北方大部分落叶阔叶树种以及针叶树种生长,物种资源较丰富,植物群落具有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特征[1-2]。由于该地区岩石种类多样,尤其是滁州市西郊至关山山脉之间分布有大面积的紫砂岩山地[3],发育的土壤都具有较强的砂性,有利于土壤侵蚀。该区水热资源十分丰富,原始落叶阔叶林较茂密,但由于长期以来毁林开荒、乱采乱挖、滥砍乱伐现象严重,基本形成了土层为3~10 cm、岩石裸露的石质荒山,植被覆盖率较低,保土蓄水的作用明显下降,导致土壤侵蚀严重。20世纪末营造的黑松人工林退化死亡较严重,生态脆弱。本文拟通过选择代表性乡土树种和实行特殊人工干预措施,探索紫砂岩类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的可行性,构建紫砂岩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近自然林的落叶阔叶林景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调查地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丰山村九天峰的东坡,属于典型的江淮皖东丘陵,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8′~118°52′、北纬32°06′~32°34′。该区域为华中湿润带向华北半干旱温带的过渡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降水量约为1 031 mm,年平均气温约为14.8 ℃,落叶阔叶林为该地区地带性的植被类型;境内山峰海拔为50~360 m,土壤多为由泥质岩、石灰岩等发育形成的普通黄棕壤及由紫砂岩、紫色砂岩等发育形成的紫色土,土层浅薄,石砾较多[4-5]。本研究的调查试验区属于低丘岗地,海拔为55~125 m,东南向的坡向、全坡位,坡度<16°;土壤多为由紫砂岩发育形成的紫色土,土层厚度为5~18 cm,土壤肥力低。该区域自然分布的植被稀少,传统造林方式造林难以成功。
1.2 林分概况
试验区的林分起源为植树造林后形成的人工林,造林时采用机械全垦的整地方式,以达到碎化土壤和改地适树的目的。优先选择当地代表性的优良乡土树种,如麻栎、枫香和苦楝等,进口的美国湿地松等也作为参试树种。2012年3月5—12日进行造林,麻栎、枫香、苦楝等为一年生实生裸根苗,苗木高度为60~80 cm;湿地松采用苗木高度约为30 cm的一年生容器苗。造林后的前2年林下间作花生、山芋、油菜、胡萝卜等,达到以耕代抚和以短养长效果。造林的初植密度约为5 000株/hm2(株行距为1 m×2 m),随后实行林经间作和常规的抚育管理措施,目前除湿地松外,各乡土树种保留密度为4 250~4 800株/hm2,林分结构简单,林下的灌木、草本植物逐渐增多[6],林下有较多落叶覆盖地表,岩石有明显的土壤化趋势;而湿地松林下仅有少量针叶覆盖地表,地表的岩石裸露,灌木和草本植物稀少。
1.3 调查方法
实地踏查现有人工林后,选择立地条件具有代表性,麻栎、枫香、苦楝和湿地松林等生长状况中等的林分进行典型调查。试验区内均为2012年栽植的人工林,于2018年6月进行样地调查,林龄为6年;设置8.16 m×8.16 m标准地,对标准地内植物进行每木调查,详细调查样木数、胸高、胸径、径阶标准木、树高和畜积量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造林成效
2.1.1 紫砂岩乡土树种造林成活率。由表1可知,不同乡土树种在紫砂岩造林中的成活率有差异。由于采取了创新的整地方式、苗木类型、营林措施等造林技术,参试树种的造林成活率均达到87.9%以上,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南方地区当年成活率85.0%的一次造林成功的技术标准。但树种之间的造林成活率差异明显,麻栎和苦楝的成活率均为93.9%,枫香的造林成活率为87.9%,湿地松由于是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达100.0%。因此,只要采取合理的造林技术,就可以确保一次性造林成功,且无需后期补植。
2.1.2 紫砂岩乡土树种造林保存率。由表1可知,不同乡土树种在紫砂岩造林中的保存率有明显差异,几个参试树种的保存率均达81.8%以上,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南方地区造林保存率80.0%的一次造林成功的技术标准;但树种之间的保存率差异明显,其中麻栎的造林保存率为93.9%,枫香的造林保存率为81.8%,苦楝的造林保存率为87.9%,湿地松造林保存率仅为66.7%。
2.2 不同树种胸径生长状况
2.2.1 不同树种胸径大小。由表2可知,麻栎单株胸径为1.9~11.7 cm,平均胸径约为7.1 cm,较综合平均胸径低6.6%,与综合平均胸径的比值为93.4%;枫香单株胸径为3.1~12.4 cm,平均胸径为8.6 cm,较综合平均胸径高13.2%,与综合平均胸径的比值为113.2%;湿地松单株胸径为1.6~10.2 cm,平均胸径为5.9 cm,较综合平均胸径低22.4%,与综合平均胸径的的值为83.1%。表明紫砂岩山地湿地松早期粗生长就呈现衰退现象。
2.2.2 不同树种胸径样木数分布状况。由表3可知,标准地内麻栎胸径生长径阶为2~11 cm,其中生长径阶为6、7、8 cm的样木分别为9、9、6株,分别约占样木总数的17.0%、17.0%和11.3%,表明麻栎胸径的生长径阶分布较大,且生长径阶为6~8 cm的样木约占样木总数的45.3%,分布样木数相对集中;枫香胸径生长径阶为3~12 cm,其中生长径阶为7、8、9、10 cm的样木分别为4、9、6、3株,分别约占样木总数的14.9%、33.3%、22.2%和11.1%,表明枫香胸径级分布较大,且生长径阶为7~10 cm的样木约占样木总数的81.5%,是后期表现相对稳定的树种;苦楝胸径生长径阶为3~16 cm,其中生长径阶为5~10 cm的样木数均为3~5株,样木数达到22株,约占苦楝样木总数的75.9%,各径阶样木数分布均匀,不利于形成林相整齐的人工林。
2.2.3 不同乡土树种胸径方差分析。由表4可知,麻栎、枫香和苦楝3个参试树种的总样木数为109株,采用组内观测值个数不相等的调查方法,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第一自由度为2,第二自由度为107,查表得F0.05为3.08、F0.01为4.80,F 检验的临界值為36.53,F>F0.01(2,109),推断不同树种间胸径生长有极显著差异。
2.3 不同乡土树种对蓄积量的影响
由表5可知,在5~11 cm径阶均有麻栎蓄积量,蓄积量约为140.325 m3/hm2,蓄积量均匀分布在6~11 cm径阶,约占林分总蓄积量的97.0%,林木分化明显。在6~12 cm径阶均有枫香蓄积量,蓄积量约为98.925 m3/hm2,蓄积量集中分布在8~10 cm径阶,约占林分总蓄积量的73.0%,表明枫香造林后林相整齐,营林效果好。苦楝蓄积量分散在5~16 cm径阶,表明林木分化较明显,蓄积量约为126.315 m3/hm2,蓄积量集中分布在9~12 cm径阶,占林分总蓄积量的55.8%,表明苦楝造林后林相相对整齐。与麻栎等乡土树种相比,湿地松的高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了平顶和分化明显、生长衰退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在皖东地区紫砂岩类土壤造林,不同乡土树种的造林成活率有一定差异,但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可以实现一次造林成功的目标。不同乡土造林树种胸径生长和蓄积量差异明显,不同树种的平均胸径表现为苦楝>枫香>麻栎,不同树种蓄积量表现为麻栎>苦楝>枫香。湿地松作为外来树种,3年后即出现逐步死亡、树高生长停止等现象,表现出造林的不适应性。麻栎、枫香、苦楝等优良乡土树种可以作为紫砂岩造林首选树种,并进行推广运用。皖东丘陵的紫砂岩土层浅薄,常规造林难以保证造林成活率,无法达到速生丰产的效果,建议通过采取大型挖掘机全垦整地、雨雪冻垡,并选择适应性强的麻栎、枫香、苦楝等乡土树种有效解决紫砂岩、玄武岩、红砂岩等困难立地条件的造林难题,实现石质荒山生态恢复与丘陵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双赢。
4 参考文献
[1] 朱玉龙.江淮丘陵地区安山岩适生造林树种选择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4(1):26-29.
[2] 刘志龙,虞木奎,方升佐,等.江淮丘陵地区麻栎人工林地上部分能量现存量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4):62-66.
[3] 侯建华.紫砂岩:“红桃木”被推向市场[J].石材,2003(11):8.
[4] 柴承佑,王新洋,丁伯让.江淮丘陵地区麻栎薪炭林经营效益的调研[J].中国林副特产,2001(3):56-57.
[5] 于一苏,于光明,李丛,等.皖东丘陵地区麻栎生长特性调查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09(2):1-4.
[6] 金梅.优良乡土树种的现状与开发利用[J].安徽林业科技,200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