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2019-11-21 03:06杜家清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白芨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杜家清

摘要    白芨是指兰科白芨属植物白芨的干燥根茎,属多年生草本濒危珍稀中药材,具有较高的商业利用价值。本文介绍了白芨的特征特性,并从选地整地、栽前防草保水、栽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白芨栽培技术,以期为白芨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白芨;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2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9-0073-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白芨是指兰科白芨属植物白芨的干燥根茎,别名白及、甘根、白给、朱兰、紫兰等,属多年生草本濒危珍稀中药材,性微寒,味苦、甘,具有化瘀止血、补肺生肌的功效,属止血类药,现已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予以保护。白芨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特种涂料、纺织印染和日用化工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被列入贫困地区国家扶贫优选项目,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首选项目。

近几年,广德县邱村镇白芨种植发展较快,效益较高,面积近400 hm2。其中,安徽润华生态林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林下白芨种植基地200 hm2、白芨种苗繁育基地60 hm2,可年出圃优质白芨驯化苗4 000万株、白芨籽播苗5 000万株。本文结合科技下乡和技术咨询服务实践,将白芨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形态特征

白芨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60 cm;块茎肉质,白色,具有2~3叉,呈菱角状,有须根,常数个并生;總状花序顶生,花淡紫红色,花瓣不整齐,花期4—5月;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果期7—8月;种子细小,多数[1]。另外,还有一种白芨花为黄白色、叶为条状披针形,即狭叶白芨。在紫红花白芨中,又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高。

1.2    生长特性

白芨生命力非常旺盛,生存温度为-10~40 ℃,喜温暖、湿润、阴凉的气候环境,不耐寒;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泥土、腐殖质壤土,常野生于丘陵、低山溪谷边及荫蔽的草丛中或者林下湿地。白芨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适合林下种植。温度在15~25 ℃时白芨生长最迅速,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秋、冬季会倒苗进入半休眠状态,春季重新长出更多的芽头。白芨适合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区种植。

2    栽培技术

2.1    选地整地

白芨宜选择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以及阴湿地块种植[2]。前作收获后,翻耕土壤20 cm以上,并施腐熟厩肥或有机肥22.5 t/hm2、高效复合肥750 kg/hm2翻入土中作基肥。栽种前再浅耕1次,然后整细耙平,做宽1.2 m左右的高畦,畦高25~30 cm,沟宽40 cm。

2.2    栽前防草保水

整地后用乙草胺进行土壤封闭处理,然后用双色薄膜覆盖或者在栽植后用稻草(或谷壳)覆盖。

2.3    栽种

白芨可以在4—5月春栽,也可以在9—10月秋栽。栽植时,为保证成活率,必须选用经过驯化的壮苗(驯化苗),按每排5株,每隔25 cm栽1排的标准在畦上挖孔栽植,栽后浇定根水,密度在12.75万株//hm2左右。若采用覆膜的方法种植,浇定根水后要用稻壳覆盖栽植孔,可防草保湿。

2.4    田间管理

2.4.1    中耕除草。因覆盖了地膜或稻壳等,第1年不需要除草。从第2年开始,一般每年除草 4次,即第1次为4月齐苗后;第2次为6月旺盛生长期,此时杂草滋长快、白芨幼苗矮小,要及时除尽杂草,避免草荒;第3次为8—9月;第4次为10月前后。每次除草要避免损伤白芨根系。

2.4.2    追肥。白芨喜肥,对于春栽白芨,可在6月、9月按375 kg/hm2撒施高效复合肥;对于秋栽白芨,当年可不追肥,后3年在每年4月、6月、9月按375 kg//hm2撒施高效复合肥。

2.4.3    排灌水。白芨喜阴湿又怕涝,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遇天旱应及时浇水。7—9月,若持续晴10 d以上时,早晚温度不高时需各浇1次水;雨季或每次大雨后,要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腐根[3]。

2.5    病虫害防治

白芨从种植到采收需要2~3年,种植时间长,必须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白芨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土地轮作、物理捕杀、生物防治等防治方法,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用量。

2.5.1    病害防治。南方春、夏季多雨,需排涝防烂根。

2.5.2    虫害防治。一是地下害蟲。白芨虫害主要为地下害虫,食害白芨的假鳞茎、幼芽、根茎等,造成缺苗、死苗,主要有蝼蛄(啦啦蛄)、蛴螬(金龟子)、金针虫(叩头虫)和地老虎(截虫)等。蝼蛄咬食刚播下的种子或发芽的种子,并取食嫩茎和根,危害特点是咬成乱麻状;同时蝼蛄在地表层活动,形成隧道,使幼苗根与土壤分离,造成幼苗凋枯死亡。蛴螬为金龟子的幼虫,取食幼根和茎的地下部分,常将根部咬伤或咬断,危害特点是断口比较整齐,使幼苗枯萎死亡[4]。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咬食块茎,危害特点是将幼根茎食成小孔,导致死苗、缺苗或引起块茎腐烂。地老虎幼虫食性很杂,白天潜伏于土中,夜晚出土为害白芨,危害特点是咬断植株茎基部,常造成作物缺苗断条[5]。在蛴螬、金针虫发生严重的地区,应以拌肥、闷种防治为主;蝼蛄发生严重的地区,应以毒饵诱杀为主;地老虎发生严重的地区,采用深翻灭卵、除草杀虫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办法防治。辛硫磷对害虫有强触杀以及胃毒作用,对鳞翅目幼虫有特效,特别适用于防治地下害虫,但由于其在光照下易分解,应在阴凉避光处贮存、在傍晚进行田间喷雾。二是其他害虫。蚜虫、蜗牛和蛞蝓、鼠害也是危害白芨生长的害虫。蚜虫可用吡虫啉、毒死蜱等触杀型农药喷施防治,效果较好;也可选用菊酯类农药如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等防治,也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蜗牛和蛞蝓可选用6%四聚乙醛粒剂75~120 kg/hm2诱杀,注意施用后不喷水,一般在喷水后苗床微干时撒施。防治老鼠,可根据危害情况投放毒饵或利用鼠夹、鼠笼捕杀。

3    参考文献

[1] 成岁明,王凡,王娟.白芨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18,6(8):76-77.

[2] 曹琦,王学平.药用白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8):175-176.

[3] 黄永亮.元江县野生白芨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13,38(3):124-126.

[4] 李金才.常见地下害虫的防治[J].中国农村科技,2000(5):17.

[5] 赵国臣,王清祥.地下害虫为害症状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2(3):22.

猜你喜欢
白芨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白芨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于白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白芨繁殖技术研究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白芨的市场前景及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