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沂践行沂蒙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回顾

2019-11-21 04:48李登春
时代人物 2019年14期
关键词:沂蒙临沂老区

李登春

从纵向上看,这一伟大历程可分为“四个时间段”。

不惧重重困难,收拾旧河山,白手起家“安”家园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临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从历史上看,临沂地区从清初到新中国建立前的300余年间,有文字记载的就达到94次,平均3年1遇。据载“自民国5年(1916年)至民国24年(1935年)的19年间,有名的股匪就有50余个。战争年代,这里又是国民党反动派重点进攻地区,战争机器反复碾压,使得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同时,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出人出力出物,为革命胜利做出巨大奉献和牺牲。解放后,还派出大批干部南下,这在一定意义上又造成骨干人才的“流失”与短缺。

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胜利后,沂蒙老区党政军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同心同德、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不怕苦难、白手起家,把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倾注到克服困难和“医治”战争创伤上,迈出建设美好家园的第一步:在政治上,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及时纠正土改复查中的一些错误,到1951年全区土改基本完成,人民政府向分到土地的农民颁发了土地证,让沂蒙人民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党的形象和号召力再次得到空前提升。为支援革命和建设,沂蒙农民从心底里喊出“要人有人,要粮有粮”的口号。在经济上,积极组织抗灾救灾和生产自救,广泛开展生产互助,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发动群众开展办粉坊、油坊和从事运输、编织等经济活动增加收入;大力开展水利建设,向为害几千年的沂沭河发起“挑战”——从1949年4月至1953年12月,先后实施10期导沭、3期整沂工程,工程之浩大空前绝后,仅“所开挖土石方若按一立方米空间横摆开来,可绕地球一周多”。到1952年全区社会总产值达到7.8亿元,比1949年增长25.7%;农民人均收入54.4元,比1949年增长33.2%,沂蒙老区初步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任务,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得到显著发展。在军事上,迅速扑灭1948年以来一度嚣张的匪特活动。在社会治理上,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及时处置了美国飞机闯境撒播带菌昆虫等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大力开展卫生健康运动、防治疫病,到1952年天花病已在全区绝迹;积极贯彻落实婚姻法,依法审理了“苍山潘氏因要求婚姻自主”等典型案件,以案释法,产生巨大震动,人们的新思想逐步树立起来。到1953年左右,沂蒙老区人民的家园终于获得安宁,人们开始过上新的生活。

敢于战天斗地,整山又治水,豪情满怀“建”家园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在党的领导下,从1953年起,临沂全区进入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此后在五个“五年计划”的激励下,社会主义建设在沂蒙老区掀起高潮,沂蒙人民按照党领导下描绘的美好家园蓝图,大干快上、战天斗地、整山洽水,创造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1958~1960年,全区200万人参战,相继修建了岸堤、跋山等近百座大、中、小型水库及大批塘坝,在“三年苦难时期”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千库万塘锁蛟龙”的奇迹。水利建设的成功,为临沂实施大面积“稻改”创造了条件。通过大力整治涝洼地,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创造性开展“南稻北引”,当60年代百余万亩水稻出现在沂、沭河两岸时,沂蒙大地变成了稻谷飘香的“山东江南”。1965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并配发社论,3月14日再次作相关报导并配发社论,对临沂“稻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褒扬。据统计,1958年至1978年期间,全省农业生产现场会在临沂召开6次,全国农业生产现场会在临沂召开3次,临沂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两个农业先进专区之一,沂蒙人民被誉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愚公”。工业经济方面,在完成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10年间,全区工业基建投资总额仍达到2.37亿元,是前17年投资总额的1.7倍。此期,区内还建起第一条沥青路、第一条火车道、第一个飞机场、第一所大学,……,沂蒙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不懈奋斗结出了累累硕果。

紧跟改革步伐,创业不畏艰,开拓奋进“富”家园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沂蒙老区大力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放开农村多种经营,农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到20世纪80年代一批“万元户”已率先实现了致富梦。乡镇企业户办、联户办、村办、乡镇办“四个轮子”一齐转,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红红火火,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新路子,当时叫得最响的是县级临沂市的“罗庄镇模式”“八湖乡路子”“九曲乡做法”。1993年9月,农业部对全国发展乡镇企业的200个先进县(市)进行表彰,县级临沂市成为山东省唯一受表彰的县(市),并且名列前茅。在中央和省委的支持下,通过开展中央部委和先进地市帮扶,实施以路、电、水为重点的村村通工程,探索强农业、办企业、搞物流、抓旅游的脱贫发展之路,历时10年,到1995年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涌现出全省乡镇企业的“排头兵”、被人民日报赞为“沂蒙山区的一颗星”的羅庄镇,敢于向自然挑战、九柱擎天的九间棚等一大批艰苦创业先进典型。

在此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沂蒙人民继续发扬不甘落后、艰苦创业的精神,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临沂市委、市政府按照“农业稳市、工业富市、商贸活市”的要求,大力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一批知名品牌,又经过10多年发展,使得临沂经济发展实现质的变化。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4.6亿元,年均增长12_2%。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一个干线公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和铁路纵横交汇、空港运输快捷方便的立体交通大格局已经形成,临沂已成为鲁东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迈入新的世纪,老区敢争先,科学发展“美”家园

这一时期,临沂各级党组织和一千多万临沂人民,大力传承红色基因,重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把奋力开拓、敢于担当、勇于争先的旗帜高高举起,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探索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大美新”临沂的形象进一步树立起来。在临沂城市建设上,2003年,邀请吴良镛、周干峙等全国著名规划专家研究制定“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提出打造鲁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确立“以河为轴、北上东进、一河六区、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明确了“商城、水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此后,历届市委市政府接续奋斗,一棒接着一棒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使得临沂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蕴含的无限潜力被激发出来。2016年,临沂成为全国第29个工业产值过万亿元的地级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9:43.1:48,占比仅次于青岛、济南;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积极推进以产业为支撑的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度临沂GDP达到4717.8亿元,增幅居全省第四。

这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时尚山东、临沂,就沂蒙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将沂蒙精神提升到“党和国家宝贵精神财富”的新高度。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大力弘扬践行沂蒙精神,社会主义“大美新”临沂建设呈现日新月异、快马加鞭的新态势,谱写了新的辉煌篇章。

猜你喜欢
沂蒙临沂老区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革命老区展新姿
共同努力,为老区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老区建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傅有田
傅有田
《沂蒙六姐妹》:用沂蒙精神为沂蒙女性树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