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话语的形成、特点和反制

2019-11-21 04:48沈乐
时代人物 2019年14期
关键词:威胁论新一轮实力

沈乐

中国当前面临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2017年底美国推出《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拉开了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帷幕。通过西方媒体的反复炒作论证和全球话语霸权,中国的外部环境也变得越加复杂。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推出,更是催生了一系列的西式話语霸权。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话语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冷战”中取得了胜利。美国知名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为解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没有通过战争就取得胜利的原因,创造了“软实力”理论。认为一个国家通过“软实力”来“吸引”和“说服”别国达成该国的目标,区别于传统理论中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等“硬实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自于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2017~E11月16日,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发表文童,以《锐实力的含义:威权国家如何投射影响力》为题,认为中国和俄罗斯日益崛起的国际影响力已经不能再用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来描述,因为中俄两国的国际影响力与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定义中的‘吸引力甚至说服无关”,而是着重于“分散注意力和操纵”。2017年12月5日,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再次发表了一份156页的报告,以《锐实力:日益增长的权威影响力》为题,从文化交流、学术与教育、媒体广告投放等多种角度进一步阐释了“锐实力”,矛头再次指向中俄。报告认为中俄两国不断加大对于媒体投入,在全球推动文化交流、组织学术和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刺穿,渗透或打入了目标国家的信息和政治环境”,通过“扭曲信息”来影响目标国受众。

虽然在学术上,“锐实力”还不能称为一种理论,但其定义标志着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话语体系开始萌芽,一经抛出就获得了西方战略界的关注,并引发西方媒体热议。2017年12月16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锐实力:中国影响力的新形态》为标题将“锐实力”一词贴上封面,援引“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提出当崛起的大国挑战现有秩序时,往往会导致战争,而即使中国“无意扩张领土,许多人依然中国试图征服外国的思想”。2018年1月,“软实力”的发明人约瑟夫·奈在《外交》杂志上撰文,认为“软实力”属于西方,而“锐实力”则是中国和俄罗斯的标签,“西方不必对‘锐实力做出过度反应”,而应该从提升自身“软实力”角度寻找应对中俄的挑战的方案。

2017年底,美国政府发布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紧接着又发布《国防报告》,将中国和俄罗斯称作竞争对手(rivals),标志着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正式拉开帷幕。通过西方媒体的热炒,发端于美国战略界和政界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在“锐实力”话语核心的裹挟下,扩散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2018年2月,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与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发布题为《威权主义的前进:应对中国在欧洲日益增长的政治影响力》报告,鼓吹欧洲版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正在通过在欧洲的投资,向外国的决策者、媒体等个人或机构渗透。2019年日本《防卫白皮书》用大量篇幅关注中国军力,认为中国的军事实力对日本构成了主要的“安全威胁”。

“锐实力”的话语体系形成,体现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恐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际格局的中西方实力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通过构建国际合作,促进经济、文化往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并且通过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提升了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寻求与自己经济实力对等的国际责任对他们主导下的国际秩序造成挑战,又苦于国内经济增长乏力,不愿通过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方式来重塑平衡。因此,“锐实力”话语体系横空出世,以西式“自由主义”为大旋,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为遏制中国发展制造舆论攻势。目前,美国等西方媒体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新闻信息资源,近70%的海外受众是通过美国等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放任这种话语体系不断发展演化,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势必会更加困难,正常的国际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也会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对抗破解这种话语体系,需要分析思考“锐实力”的话语特点。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话语特点

历史上,每一轮“中国威胁论”话语都围绕着“中西二元对立、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框架展开。在西方媒体多年传播渲染的巩固下,这种话语体系逐渐形成了一种看待中国崛起的“标准话语范式”。具体来看,这些话语呈现以下的特点:

话语主体更加发散。此前“中国威胁论”的潮流中,主要炒作主体为美国和日本。而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出现,发酵和扩散,话题制造者还包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希腊等西方国家和拉美、中东欧等地区的“脆弱民主政体”。一时间,“中国文化威胁论”、“中国科技威胁论”在世界范围内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

话语攻击对象更加具体。与以往“中国威胁论”往往停留在国家形象的层面不同,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攻击对象更加具体,在攻击对象上也开展了全方位的狙击。比如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交流项目在西方舆论场中却变成了中国在当地开展的“非常规手段”,而中美贸易也成为了夺走美国人工作的“罪魁祸首”。

“话语”担忧迅速催生出实际反制措施,给中国面临的国际局面制造麻烦和困难。与前几轮“中国威胁论”中对中国的指责大多停留在话语层面不同,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各类话语变体,以及在其相关领域内催生了反制中国的具体措施。比如美国用国家安全作为理由,把正常经营的中国科技企业列入黑名单,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纷纷跟进。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话语应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夺回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舆论主动权,需要从多个方面多方考虑,立体规划。笔者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重点从构建话语体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应对新一轮“中国威胁论”。

第一,以批判的方式看待西方的话语霸权。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锐实力”话语核心,实际上是西方一种文化上的“东方主义”。而东方主义最具影响力的批评家莫过于爱德华·萨义德。他引入法国哲学家福柯“话语即权力”的视角审视了西方的伊斯兰研究并指出,西方文化中对亚洲和中东长期错误和浪漫化的印象为欧美国家的殖民主义提供了借口,“即使西方人要重新认识东方,他们大都跳不出这种论述的框框”。这就告诉我们,话语权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不断的关注西方各类话语的变化和特征,并采取相应的话语对策。

第二,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吸取营养,寻找构建新话语体系的原材料。鼓吹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常见话语范式是“民主—威权”二元论,似乎只有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治安。而张维迎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话语非常重要,特别是涉及到所谓政权合法性的叙述。”中国自古代开始就有“选贤任能”的政治传统,讲究民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而理解了这一点,对于提升西方国家的治理水平非常有帮助。

第三,话语模式方面,跳出“攻击-辩解”的防守模式,以“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对冲西方舆论中的“他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在承认现有问题的基础之上开拓了“穿越现实与理想的张力空间”,用其“提炼出融通中外、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框架,‘捧杀、‘骂杀的‘污名将不攻自破”。

第四,话语策略方面,在表明中国态度,讲述中国逻辑时,也可更多的以退为进,从美方利益的角度来破解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外交界知名学者马凯硕近期在美国杂志《哈珀斯》上发表观点,认为美国应该考虑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不仅“有助于平衡中国的影响力”还有可能帮助美国实现“有关其自身利益的战略”。美国的企业,如通用、卡特彼勒和贝克特尔等公司都可以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经贸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获得好处。

猜你喜欢
威胁论新一轮实力
西方学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论调、危害及其正确应对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中国黑客的现状、评估与治理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威胁论”与“机遇论”有如硬币两面
全国新一轮东北振兴拉开帷幕
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
新闻速递
新一轮机构改革台前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