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清
山再高,只要肯攀登,总会登顶!最近,电影《攀登者》将国人的目光聚焦、致敬可歌可泣的中国登山队。而大学生陈晨亦留下了自己的铿锵足印——2012年5月19日8時16分,她和三名队员一起从被认为是“飞鸟也难以飞跃之地”的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陈晨曾说:“人生就像是一次又一次的登山探险,既要有严格科学的训练和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作为前提,更要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作为支撑。”
2007年9月,陈晨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学习户外运动专业,渐渐喜欢上了登山。因出众的高山适应能力与很强的配合服务意识,她很快成为学校登山队的重点培养对象。
2008年,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陈晨是第一次登山,至7600米。尽管没有登顶,但这次经历让她深深爱上了登山。当她得知2012年母校60周年学校会组织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她希望,那支队伍当中,自己也是贡献者。
三年后,攀登青海玉珠峰,登顶珠峰的队伍正是从这次训练中选出。陈晨忍着生理痛和不合尺码的登山靴,以顽强意志终于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登顶,也顺利成为珠峰队的一员。队友评价,她的适应能力强,一般男队员到山顶之后都需要缓两天,她上山之后还有不错的精力,还帮忙生火做饭。
而攀登珠峰谈何容易,陈晨刚一入藏,就开始拉肚子,最多的一天拉了20多次,只能打吊瓶。体力稍恢复一些,她就立刻投入训练。到了高原之后,团队成员的高原反应都很强烈,陈晨则会主动去挖冰雪,烧水给队员们喝。凭借着优秀的综合素质,她成为“冲顶四人组”中的一员。
冲顶前,陈晨把未能参加冲顶队员的姓名吊牌挂在了背包上。“能作为冲顶队员往上走,是通过所有人的付出和努力的。我想我能够走多高,就把刻着他们名字的吊牌带到有多高。”陈晨说。
危险不期而至。在7790米宿营时,为节省物资,陈晨用了一个白天没有用完的氧气瓶,差一点带来致命危险,这让她明白,在登山途中,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在陈晨看来,攀登山峰从来都不是“征服”,而是“敬畏”。她也曾在路途中遇到了登山遇难者,尽管心里害怕,但她知道,只有意志坚定,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关于登顶的感悟,陈晨如是总结:“这一路遭遇天气异常,我们学会了等待;这一路听从组织安排,我们学会了服从;这一路历经风吹雪打,我们懂得了放弃;这一路忍受很多痛苦,我们学会了坚强;这一路面临众多挑战,我们学会了团结;这一路途经诸多危险,我们学会了勇敢;这一路我们用身先士卒、不畏艰险的激情,完成追求世界之巅的卓越壮举!”
在2013年5月4日全国主题团日座谈会上,陈晨说:“我们这代大学生赶上了好时代,不但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更有实现梦想、成才报国的广阔舞台。正因如此,我才得以在世界之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勉励她:“陈晨同学我非常敬佩你,对于珠穆朗玛峰,我可以说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了这种精神,我相信你今后的人生事业一定会在这种精神的砥砺下,勇往直前,不断地攀上人生新的高峰。”
自成功登顶归来后,陈晨的脚步从未停下:2013年7月18日登顶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2016年4月24日登顶北极点。她还热心公益,积极分享登山感受,不断攀登属于自己的“珠穆朗玛”。2018年,已是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博士生的她,成功获选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志愿者形象大使……铿锵玫瑰,正昂扬绽放。
(资料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校报》、《光明日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