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让漫说

2019-11-20 22:17
中华儿女 2019年21期
关键词:俾斯麦齐王韩信

宽忍是一种境界,知易行难。

德意志帝国首任首相俾斯麦能力卓显,他和国王威廉一世密切合作,使德国迅速崛起。

威廉一世对俾斯麦的容让有闻于时。他的脾气本来不好,但每次与俾斯麦发生争执时,他都主动示弱。只是回到家里才发泄心中的郁闷。一次,皇后禁不住发问:是不是又受了俾斯麦的气?国王喘著粗气回答:没错。皇后不解地说:凭什么国王总是受首相的气呢。威廉一世是这样回答的:你有所不知,俾斯麦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相,为了成就国家大事,他也要权衡各种利弊,随时要受手下各色人等的气,他无从发泄,只好往我身上撒气,我这皇帝为了国家也只好成全他。不得已只得回来摔茶杯了。

正是有了这样的境界,俾斯麦的治理能力才得以无碍地施展,德国一天天迅速强盛起来。

与俾斯麦同时代的李鸿章也对当官受气有深刻的体认。据说一次一位县令晋见,行礼时李鸿章没什么反应。坐定后李鸿章问访问者何事?县令说:听说中堂近日眼疾日重,特来问安。李鸿章嗤之曰哪有这回事,荒谬。县令并未打住,接着说:方才向中堂行礼,您竟视而不见,可见目疾日深。李鸿章方知失礼在先,也只好忍气表示歉意。

难怪李鸿章曾在签押房书写一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得胸中一段春。”

五代时,宰相冯道很会自我解嘲。一次有人牵着一头驴,驴脸上挂着一块布,上书“冯道”,意在贬损冯。冯道装没看见。后有人直接相告,他却轻松作答:天下重名重姓的人很多,难道这个冯道就是我吗?这种“忍”的功夫着实了得。

明代,空同子有一句名言说得形象:鼻吸三斗醋,腹内好撑船。这是极而言之的夸张之语。实际生活中以忍耐作手段以实现最终目的人大有人在。

印度圣雄甘地,为了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发起非暴力抵抗行动。你打我的左脸,我非但不还击,还把右脸递给你。最终他成为一代伟人。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甘地:后世子孙也许很难相信,历史上竟走过这样一幅血肉之躯。

有一种传说,苏格拉底忍让妻子是家常便饭。每当他受到妻子责骂后便会静静地离家,当他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其妻就会把一桶凉水从窗口倒在他头上,全身湿透的苏格拉底并无愠色,会自言自语:雷声过后必有暴雨。

容忍往往是一种智慧。楚汉相争,势力不强的刘邦被项羽围困时,他手下的强将韩信拿下了齐国。韩信派人向刘邦报告时,把他欲“暂代齐王”的想法摊牌。刘邦大怒。我受困荥阳,盼你韩信驰援,你不但不来,还要自立为王。正待他欲进一步发作时,张良及时暗示他息怒。刘邦立刻明白了,当此危急时刻,韩信的人心向背至关重要。他马上改口:要做齐王就做真齐王,做什么代齐王啊!当即令张良带着印绶到齐地立韩信为齐王,同时征调韩信的军队,很快扭转了危局。刘邦此一“忍”决定了刘家天下的前途命运。印证了“忍”为成事之要。

就个人修为来说,有隐忍的意志,有容让的胸怀,有忍耐的坚韧是十分必要的。

胡适非常推崇美国史学大师布尔的观点:“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重要。”

上世纪40年代,毛主席为调解陈毅与饶漱石的矛盾,专门写信给陈毅:“凡事忍耐……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做一个政治家必须锻炼忍耐。”

忍耐是要付出代价的。

唐高宗时,张公艺以九代同居名传天下。高宗某日忽然造访这个900人之家。他问:何以能维持和睦?张拿来纸笔,一口气书写了一百多个“忍”字。这当然道出了大家庭不分裂的真谛。但家庭成员付出的“忍”的代价也实在够大了,起码无个性抒发可言了。900人在同一个食堂开饭。连100多条狗都同时共餐,怎一个忍字了得!

当然,忍者以成事,屈者以求伸。徒忍徒屈,乃怯懦无能之辈矣。一味地忍是没什么意义的。

林语堂说中国人之忍耐盖世无双,此话内涵很复杂。《四世同堂》里也有句话:“日本人厉害吧,架不住咱中国人能忍。”这就让人心存忧虑了。

猜你喜欢
俾斯麦齐王韩信
远见与智慧
齐王立后
呆若木鸡
追韩信
无招胜有招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一饭千金的故事
画鬼容易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