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进
1937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之际,为了避免中国古建筑消失于兵燹之灾,梁思成和林徽因对我国华北地区的古建筑进行了全方位的乡野考察。哪怕只为后人留下一图一影,也要让这些华夏瑰宝载入史册,这是当时梁林夫妇的唯一信念。他们骑着毛驴踏遍了华北137个县市,共考察了1800余座古建筑,为它们仔细地进行测绘、拍照、书写考察日记、考证年代等。苦心人天不负,6月26日,当他们推开佛光寺山门的一刹那,时间仿佛开始倒流,让他们一下子穿越到了唐代,苦苦寻觅的唐代古建终于现身了——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又称大佛光之寺、佛光真容禅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县豆村镇,梁思成先生依据《敦煌石窟图录》所载壁画以及五台山《清凉山志》所载相关文字而确定其地理方位。再经过木架结构、斗拱特点、碑文记载、梁栋题字、佛像特征等多方面综合考证,确认佛光寺大殿为唐晚期的建筑,具体的建造时间为唐大中十一年。
断定建筑的年代,鉴别其木制框架结构的特征是重要的一环。佛光寺大殿的木制框架结构为抬梁式,此种木制框架结构可以使室内减少用柱而達到扩大空间的目的,在中国古建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在立柱上面架梁,梁上架设瓜柱,在瓜柱上面再架梁,如此层层架起,梁的长度越来越短,架至顶端便形成三角型的屋架。最上面的三角型木构架称为“大叉手”,在没有发现佛光寺大殿之前,梁思成先生只是在敦煌的壁画中见到过“大叉手”的形象,所以当他看到佛光寺大殿“大叉手”的实例时兴奋不已,因为这是鉴定佛光寺大殿为唐代建筑的最有利证据。
除此之外便是斗拱的特点,唐代的斗拱体积硕大,因为它在整个构架中不仅有装饰的效果,同时还起到分力的作用。经测量,佛光寺大殿的斗拱断面尺寸为210厘米×300厘米,是晚清建筑斗拱断面的10倍。如此一来,它便可以让屋檐外挑得更加深远,佛光寺大殿的屋檐探出建身约3.96米,使得整座建筑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在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的“建筑”展区里,为大家常年展示“抬梁式”建筑的木制框架结构,此展项便是依据“佛光寺大殿”的木制框架结构复原而成,配合视频演示及其搭建过程的详细解读。并在模型上面详细标明柱、梁、枋、檩等构件的具体位置,便于大家对“抬梁式”木结构框架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当年,梁思成先生用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方法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表示抗议,并且成功地破除了“要看唐代建筑只能去日本”的狂瞽之言,使得中国古建这本“活的史书”更加厚重了。如今,我们自当珍惜前人的丰硕成果,热爱古建,保护古建,认真地研究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