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牌活动是人们生活当中喜闻乐见的智力运动项目,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个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对其认知水平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以下棋为例,对弈过程中要求棋手在头脑里不停地计算棋局发展接下来可能发生的走法,整个过程只能在棋手的大脑中虚拟呈现,不可能直接摆在棋盘上,这就要求棋手具备很强的推理和计算能力。
逻辑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是个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智力运动项目能够促进个体进行有效思考,棋牌活动可以成为辅助锻炼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的有效工具。
国际象棋有着“智力的体操”“人类智慧试金石”的美誉。兴趣使然,我自己从小“误入棋途”,成长道路上经历了智力运动项目的锤炼,不仅棋艺水平得以提升,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也得到太多的益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虽然平时用在棋艺训练和比赛时间很多,但也没有拖学校课业学习的后腿。
棋手是棋局的主人,下棋是好玩的智力游戏。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儿童而言,下棋的过程趣味性强、互动效果好,不容易产生枯燥情绪和必须完成任务的压力感。棋艺训练如同启发孩子认知能力的一把钥匙,逻辑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的锻炼过程中得到提升。
下棋要分出胜负。一名棋手要承受棋局带来的胜负不同的结果,不管是自己期望的胜利,还是带着些许苦涩的失败。刚开始对弈时,下棋者的喜怒很容易挂在脸上外显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之后,棋手就会变得从容自若,颇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大家风范。
下棋教人们学会依靠独立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每一个棋局过程都是全新的,棋手可以借助以往的经验去处理新的问题,可以从过去的教训中吸取养分不断改进,同时学会创造性地解决摆在眼前一个个新的问题。
智力运动项目不仅是丰富业余生活的一项健康工具,更会对一个人养成思考的习惯起到积极的作用,当孩子经历了干难万险获得胜利时,他们不仅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更收获成长的快乐。
不一样的童年喜好 成为母亲之后,我特别希望棋脾也能成为女儿的兴趣爱好。倒不是指望孩子将来走专业道路,只希望她才艺傍身还能通过棋牌活动促进认知领域的发展,岂不是一举两得的乐事。不过,孩子兴趣走向却没有随着家长的美好愿望同步。
“丫头打牌吗?五局三胜决胜负!”孩子四五岁时,我经常主动跟小人儿邀战。
“不玩!我赢不了!”每次孩子回答得都很干脆。
“新玩法,妈妈未必能赢。来不来?”继续跟小丫头讨价还价。
“你和爸爸玩吧,赢不赢没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孩子拒绝得越发爽快。这样的对话过程让我明白了一个事实——任凭自己怎样“威逼利诱”,这都不是孩子喜欢的游戏。
忘不了一次孩子与小伙伴们郊游休息时的情景,其他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玩扑克,而我们家的小公主则与大家方向相反背身而坐——捧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遇到小朋友们抓牌间隙叽叽喳喳热闹的时候,女儿便参与进来跟大家一起开心说笑;而牌局一旦开始,便立马调转身体沉浸在安静的文字世界当中。
耐心陪伴在孩子身边观察,发现类似的情况发生了好几次,自己终于明白棋牌活动并不是让女儿心动的项目。换句话说,孩子童年的爱好与自己小时候不一样,冠军妈妈的智力运动项目基因并未自然而然傳给下一代。
忘不了自己小时候守着棋牌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好奇,那种幸福感用全世界来交换都愿意。遇到不同的棋牌玩法时就更具有挑战性和好玩了,不用什么人特意去教,只有五六岁的我会千方百计把规则门道弄清楚,然后再找机会验证一下对错。
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童年时代对棋牌智力运动项目如此痴迷,而自己的孩子却对棋牌游戏活动兴趣寡淡呢?直到女儿五岁那年,听到她随口说出这么一句话“反正我再怎么努力也赢不了妈妈,何苦费力去学棋呢”之后,我才明白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差错。原来听到周围的人提及过太多次的“冠军妈妈”,并不是孩子心中的“正能量”。呜呼,原以为冠军妈妈带给孩子理所当然应该是先天的同领域项目发展优势,谁知却变成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的重要因素。
快乐学习最重要,既然孩子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超过了棋牌项目,那就随她的心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安慰自己,好歹棋牌孩子从小都接触过,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高手水平,但是将来以棋会友的水准还是具备的。孩子学习过程本应该是寓教于乐的过程,把孩子身上的快乐因子多保留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最适合的。
谢军 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中国首位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教育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