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淑琪/广西大学文学院
本文研究的是“晒”的词义在历史中演变的情况,“晒”的本义是什么?包括有哪些词义义项,词义演变的途径以及词义演变的结果。“晒”在现今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词汇,其被时代所赋予的新义与其基本义有怎样的关系?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探寻“晒”的词义演变过程。
要探究“晒”的本义及词义演变情况,必须知道“晒”在历史发展中有哪些词义义项。我按照历史时间的远近顺序,查找了相关的字典、词典,看看“晒”的词义义项的具体情况。
“晒”被收录在《说文解字》中的字形是“曬”,查阅文献发现“晒”在《说文》中并没有独立的条目,可见“晒”在上古用作“曬”。《说文·日部》:“曬,暴也。从日,麗聲。”《说文·日部》:“暴,晞也。从日从出,从□从米。”《说文·日部》:“晞,乾也。从日希聲。”暴”即“曝”之古字,于“六书”为会意,示意“太阳出来时用手捧米让太阳把它晒干”。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晒”的解释是:“曬,暴也。从日,麗聲。《汉中山靖王传》:‘白日曬光,幽隐皆照。’曬与釃同意。散其光也。所智切。音变则所賣切。”从段注看,“晒”字表示的是“放射”义。因为“白日暖光”的施动者是“日”,更重要的是从字形上能得到证明。“曬”和“釃”都是形声字,声旁都是“麗”。这是用同声旁的形声字来表示近义词的含义。用“麗”作声旁的形声字“曬”“釃”的含义是从一个本义引申出来的,它们含义的共同点是“散”,不同点是“曬”(晒)为“发散光线”,“釃”(酾 )为“漏散酒液”。可见,“曬”字本来是表示“放射”义的,后来它在口语中代替了“暴”字,才兼表“使干”义。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对“晒”是这样解释的:“曬,暴也。从日,麗聲。《方言七》:‘七暴五谷之类,秦晋之间谓之曬。’《方言十》:‘曬,干物也。’假借为摛。”在这里他认为“晒”的意思是“晒干,使物曝干”之意,并认为“晒”后来假借为“摛”,引申为“日光散布”之意。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对“晒”的注解为:“曬,暴也。从日,麗聲。所智切。《方言》:‘曬,干物也。扬楚通语也。’段氏曰:‘曬’与“曬”同意,散其光也。’”
综上所述,从“晒”字形看其意义发展脉络。“晒”字是从古代汉字“暴”(曝)分化出来的。本义是“日光照射、放射”。后来方言中出现“曬”(晒),逐渐“曬”(晒)在口语里代替了“暴”(曝)字,才兼表“使干”,所以表示“物体在阳光下晒干”是后来发展的义项。南京大学汪维辉先生在《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中》谈到:“晒”是最初可能是个方言词。在《说文》《段注》《玉篇》中都有记录“晒”这个词,但在西汉文献里尚未见到实际用例。不晚于西汉,某些方言管“暴”叫“晒”。扬雄《方言》对此作了可贵的记载:
(1)晒,暴也。暴五谷之类,秦晋之间谓之晒。(卷七)
(2)昲、晒,干物也。扬楚通语也。(卷十)郭璞注:“亦皆北方常语耳。”
扬雄时代的扬楚通语词到了郭璞(276-324)时代已经成为了广大北方地区的常语。据此可推测,最迟到两晋之交(4世纪初),口语里“晒”大概已经取代了“曝”。
《辞源》中对“晒”的解释是:晒:“曬”之异体。也做“㬠”。曝,曝物使干。一本作“㬠”。齐己白莲集二题终南山隐者室诗:“风吟窗树老,日晒窦云干。”另注“曬”所表示的含义:①在日光下取暖或曝物使乾。②日光照射。[曬背]就日取暖。犹言曝背。
由此可看出“晒”是“曬”的异体字,两者只是存在字形上的差异。并对“晒”的义项进行了细化,新增“在阳光下取暖”之意,例如所列举的词“晒背”指的是就日取暖之意。另外,《辞源》中解释到:“晒”也做“㬠”。“㬠”在《辞源》中也有记录:1.shài①晾晒《南方草木状·甘》:“秋熟收之,蒸~切如米粒。”2.shà②甚,很。辛弃疾《洞仙歌·红梅》:“春未到,雪里先开,风流~。”从中可看出,“晒”与“㬠”虽词形语音上有差异,但在意义上却有联系。
晒(曬)①人或物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外边~了两大筛子果片。②日光照射。日~霜融作浅池。(宋·陆游)③方言。把人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别把客人~在那儿。
由此可以看出,“晒”出现了新义项,用作动词,是“把人放在一边,不予理睬,使人难堪”之义。这种意思一般常在方言中出现。例如:
(1)廉春明《珠联璧合》:“老厂长没去,把老护士长一个~那啦!”(东北官话)
(2)关玺华《归期》:“你钻哪儿去啦,头一回见面就~人家大姑娘。”(胶辽官话)
在一些方言中也出现了“晒台”这样的词,也是表示“不予理睬,搁置”之意。比如:他答应的那件事,又给晒台了。
“晒”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如下:晒:①同“曬”。太阳照射物体;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一本作“曬”。②“曬”的简化字。
曬[晒]:①暴晒;晒干。②放射;照耀。③晾在外面,不理睬。④犹煞。甚,极。《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大王夫人欢喜曬,因兹特地送资财。”
由此可见,《汉语大词典》中相比于之前又新增了一个义项:作程度副词,指“甚、极。”王力在《汉语史稿》中谈到了:煞(㬠)、大煞(晒),产生于唐代,表示程度高,相当于“十分,非常”。在《敦煌变文集》中有相关记载,例如:
(1)初出尘,绝离染。习种性根㬠浮浅。(《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2)只是众生恶业重,敬信之心大晒希。(《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
(3)今生少善不曾作,来世觅人身大晒难。(《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一》)
“晒”与“㬠”不仅在语音上相同,在意义上也有联系。之前提到两者都可以表示“晒干、晾干”之意,后来“晒”的义项更为丰富演变为程度副词表示“甚、极”又与“㬠”通用,说明两者的发展轨迹是相同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晒”的释义是这样的:①太阳把热投射到物体上。②使人或物体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③〈方〉表示置之不理;怠慢。④分享、共享;⑤展示、公开。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如:~工资|~隐私(有时含有“曝光”的公开与展示,这就带贬义了)⑥炫耀、显摆。
由此可看出“晒”产生了三个新义项,也是“晒”作为网络流行语最常用到的三个义项:①分享、共享;②展示、公开;③炫耀、显摆。可以把这三个义项称为“晒”的新义项,并且在网络上大量出现“晒+x”的结构。“x”可以是具体名词,如“晒照片”“晒工资”等;也可以是抽象名词,如“晒美味”“晒梦想”等。这些义项与“晒”的基本义项区分开来。
词义的扩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词所指概念的外延扩大”;“二是词由单个义项变为多个义项”。“晒”的词义扩大属于后者类型。
“晒”本来是指“晒干,曝干”,因为暴晒的过程与太阳有光,所以引申为“日光照射”,后来这两个意义逐渐细化完善成为固定的基本意义表示“太阳把热投射到物体上”和“人或物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后来在两个一项上引申为两大不同发展轨迹的义项。一类是“晒”的方言用法,另一类是“晒”在现今流行的网络新义。另外,“晒”在发展过程中还发展成为了程度副词,表示“甚、极”。
词义的感情色彩可以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感情色彩的变化就是这三种色彩互相转变。“晒”的词义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型的,即不是非要从褒到贬或者从贬到褒,只是在历史的发展中感情色彩逐渐丰富。
最开始“晒”表示“晒干、曝干”到“日光照射”这两个义项,并没有特别的感情色彩,所以是中性的。后来“晒”的义项增多,其中引申为方言用法表示“置之不理、怠慢”此时“晒”就增加了贬义色彩;随着网络时代所赋予的新义,“晒”又增加了新的贬义色彩。如有时含有“曝光”含义的“公开、展示”,就带有贬义色彩,我们说的“晒黑”就是把社会上阴暗以及消极的一面公之于众;“分享、共享”中如果是大家所需要的,那么就会带上褒义色彩,如“晒经验”“晒想法”;“炫耀、显摆”这一义项就明显带有贬义色彩。所以“晒”在历史发展中感情色彩是逐渐丰富的。
从前文对字典、词典中“晒”的释义的探索可以看出,“晒”一直是作为动词来发挥其语法功能的。不管是其两个基本义“太阳把热投射到物体上”和“人或物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还是后来引申的方言用法“置之不理、怠慢”以及三个流行新义,都是用作动词的。但是“晒”的词义演变到现在,除了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又多了副词的语法功能。之前的举例:《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大王夫人欢喜曬,因兹特地送资财。”这里的“晒”就是作程度副词,表示“犹煞。甚,极。”
“晒”经过历史演变,其词义演变的结果:一是词义扩大,由单个义项转变为多个义项。“晒”从古代汉字“暴”(曝)分化出来,其本义是“日光照射、放射”后来方言中出现“曬”(晒),逐渐“曬”(晒)在口语里代替了“暴”(曝)字,才兼表“使干”。后来通过两条不同引申发展的轨迹分化为:“晒”的方言用法“不理睬”;“晒+x”网络新词;同时还发展成为了程度副词表“甚、极”。二是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由不带感情色彩到增加贬义和褒义色彩。三是语法功能的变化,由动词词义虚化为程度副词。“晒”的义项从单个发展为多个不是单向发展而是多轨迹共同发展,“晒”的词义演变应该从共同语、方言、英语等几个方面共同来认识,现今“晒”的词义是这几方面共同糅合的产物。从“晒+x”的结构新词的大批量产生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当代汉语(共同语)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网络的巨大作用,吸纳外来语与方言来丰富汉语(共同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