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的象征主义色彩研究

2019-11-20 03:56:58吴子恒湖北省黄冈中学
长江丛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锦瑟象征主义李商隐

■吴子恒/湖北省黄冈中学

蒋勋在《蒋勋说唐诗》当中把李商隐同王尔德进行了比较,阐述他们文学创作的相似性,进而说明李商隐诗歌的象征主义色彩,这其实是很有道理的。王尔德不仅是象征主义代表人物,亦是唯美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创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与李商隐是一致的。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大多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而且很巧合的是,在王尔德著名的童话故事《夜莺与玫瑰》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夜莺为了让大学生获得一株玫瑰,把自己的心口贴在玫瑰树刺上开始唱歌,一夜之间,玫瑰盛开,夜莺却死亡了。这与李商隐在《天涯》中写到的“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有种情感,故事性的巧合,耐人寻味。象征主义文学的一大特点便是常常用寓言或者典故来写个体的情感,而这也见诸王尔德和李商隐的作品。一个西方十九世纪的文学家,一个东方晚唐的诗人,两者却都喜欢写月光,写夜莺,而且写得很相似。因此,有学者认为,王尔德是李商隐最好的注解。

象征主义文学还具备许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李商隐诗歌当中也有表现,甚至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四点来展开分析。其一:描写客体发生了转变,即笔触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在精神世界;其二:象征暗示和“外应物象”的共同运用;其三:重视主观的认识作用和艺术想象的创造作用;其四:提出了独特的“美的定义”。即从描写客体,描写手法等方面出发来阐述李商隐诗歌的象征主义色彩。

一、描写客体的转变

李商隐诗歌描写的客体相较于初唐、盛唐、中唐诗歌,甚至于绝大部分晚唐诗歌都不大一样。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的诗歌,叙事性均强于李商隐的诗歌,它们或多或少都具有时间、地点等“叙事要素”存在,他们都将大部分笔墨用来描写外界的客体,或山或水或民间疾苦,眼之所见,耳之所听,总之都离不开对外界客体的描写。而李商隐的诗歌则与之不同,李商隐将绝大部分笔墨放在描绘其内心情感之上(叙事性较少),甚至你会发现,在李商隐的一些诗歌当中,时间,地点等要素都被完全“抽离”,也就是说,李商隐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叙事的限制。

例如,李商隐的一首很难让人读懂的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地点,大家都不知道李商隐想讲什么,说这首诗是诗迷。有人说,这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这是首爱情诗,莫衷一是。王士禛说“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根本不同于“叙事诗”,李商隐把庄周梦蝶,望帝春心等一些典故组合起来,归根结底是对他内心情感的描写,这有点类似艾略特“新批评”中的“objectivecorrelative”,叶 嘉 莹 先 生 把这翻作“外应物象”——物象是主观情感的映射,也就是说这首诗中的一大堆形象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这是象征主义文学特有的特征之一,显然李商隐的《锦瑟》就属于这个范畴,当然这其中还有他对这些个典故和意象的独特理解,在某些方面这些个典故、意象能与他的主观情感契合,便成为了一个个“objectivecorrelative”。这首诗便主要是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描写,而我们如若用常规的对写实诗的解读方式来分析,自然很难读懂诗人要写什么,这很好的反映了诗人描写客体的转变。

另外,李商隐流传至今的十六七首无题诗也很具有说明性,如果是叙事诗,写实诗,即使是再为复杂,也一定能够用具体的题目来“盖帽子”——来串联起诗中的各种要素,很少会有题目为“无题”的情况出现,如杜甫的《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累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嵚岑婵娟宛有尘外数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而“无题”诗却在李商隐笔下滥觞,尽管“无题”失落了题意,避免了题目的麻烦,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李商隐的诗歌更多的是情感的流动,很难用具体几个字来充当题目。而如果创作之前在题目上加以限定,无疑会限制其情感的流动,其诗歌的创作。这些实际上都体现了李商隐诗歌描写笔触从外部世界转向精神世界。

二、“外应物象”和象征暗示的共同运用

上文所提及的“objective correlative”(我借用叶嘉莹先生所翻作的“外应物象”)。“外应物象”和象征暗示在李商隐诗歌当中被广泛运用,这也是李商隐诗歌象征主义色彩的重要体现之一。

“外应物象”在中国古诗词中是极为常见的,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以景语说情语。如李白《长相思》、杜甫《春望》、《秋兴八首》,本文以《春望》为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经安史之乱后重回长安后看到如此残破悲凉之景,感伤时事看到花开反而落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更加伤心。颔联中的“花”和“鸟”很好地承载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同样也应是“外应物象”。

故若仅言“外应物象”是不足以说明李商隐诗歌的象征主义色彩,还需同时说明李商隐诗歌对象征暗示的使用。

如上文提及的《锦瑟》无疑便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姑且不谈李商隐的《锦瑟》到底要讲什么,我们单从其描写的典故和“外应物象”来分析。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其中有两个典故:

《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闫立本如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文选》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困学纪闻》卷十八:司空表圣云:“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

“沧海月明珠有泪"——明月徘徊于大海之上,珍珠滴落自鲛人眼眸中:“蓝田日暖玉生烟”——每当日光照在蓝田山上,蓝田山上的玉石就会发出来一种烟霭迷蒙的光彩。月、珠、泪、玉、烟,构成了一个浪漫奇丽的清怨意境,这是很悲伤的情感,但同样是美丽的。这是李商隐处于回忆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感叹生平遭遇的一种当时已惘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像什么呢?他说就像“美玉生烟”、“鲛人泣泪”,十分朦胧,不可言说。这便是象征暗示。

还有李商隐比较著名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也很好的体现了“外应物象”和象征暗示的共同运用。这首诗也已摆脱了叙事限制,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便一反常态,不写物而直接写自身坎坷的感情经历和心绪。“东风无力百花残”借景抒情,将情感形象化,描绘出凄清的气氛,为诗人情感的表现作了充分的点染和烘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说的是——春蚕一直吐丝,直至把所有的丝吐尽而亡;蜡烛一直烧到成了灰,蜡泪才能流干。这里的“春蚕”和“蜡烛”便是诗人的“外应物象”,诗人同时也籍此来象征自己,来写自己生命的一种状态,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热烈渴望和坚定信念。这便是李商隐的“象征主义”,什么时间,地点,都可以不要,只要自己的“私情”便好。

三、重视主观的认识作用和艺术想象的创造作用

重视主观的认识作用和艺术想象的创造作用也是象征主义的一大特点,这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下面以李商隐的《燕台四首·春》为例:

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

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

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

雄龙雌凤杳何许,絮乱丝繁天亦迷。

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

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翻迷处所。

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

夹罗委箧单绡起,香肌冷衬琤琤珮。

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

这首诗也是李商隐著名的“诗迷”,诗人想要表达什么在此亦不作深究。诗人可能是在追寻着一种东西,可能是文中所提到的“娇魂”,也可能是一种情感。“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他说采花的那只蜜蜂的芳心就像我追寻娇魂的心,他来来去去寻找,把枝条都找遍了也没有发现,这个象征是十分精妙的。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重视主观认识和艺术想象的创造作用是“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翻迷处所。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几句,诗人一直在寻找那个“娇魂”,用海上那些人采珊瑚方法一样,用一张铁网沉到有珊瑚的海底,然后珊瑚就会被铁网绞上来,但是诗人却不知下网何处,为此忧愁。于是诗人便日益憔悴,衣带渐宽。但是诗人的寻找还没有中断,诗人写到他的心意就像磨一块丹砂一样,他把丹砂磨成灰了也要去寻找,但是他的这种心意上天没有理会,于是便要“愿得天牢锁冤魄”——他愿意把他的这种最痛苦的,含冤莫白的魂魄锁在天上,诗人在此处的想象十分瑰丽,特别的,你会发现很难见诸其他诗歌中。这亦说明李商隐是很善于想象的,意象使用是精妙的。

又如李商隐的《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的“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这两句只言外界的客体,如“香炉”、“玉虎”,但实则是对女子情感的描写。叶嘉莹先生对这两句诗的解读颇为精妙——“金”,如此之高贵;“锁”,如此之封闭;“烧”,如此之热烈;“香”,如此之芬芳。“啮”,这个锁咬住了,关得很紧。“入”是在里面深深藏起来,这说的是女子燃烧的、热烈的、芬芳的、美丽的春心。“玉虎牵丝汲井回”,把那深处的井水打上来,就是说把她内心深处的感情就牵引上来了,从最深处,从心底牵引上来了她的情意。

短短十余字,不言情感,却很好的把青春期女子热烈而又矜持的感情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出来。这便是李商隐笔下的“象征主义”。

四、提出了独特的美的定义

李商隐的诗歌重视对自己的私情描写——即对其情感、精神世界的描写,这无疑与文以载道相悖,这在唐诗史上也是十分难得的,我们需要辩证看待。

汉斯·罗伯特·姚斯在《关于接受美学》中提到了读诗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美感的感知性的阅读”。

如《锦瑟》,尽管我们读不懂它,但是李商隐笔下的“华年”、“晓梦”、“蝴蝶 ”、“沧 海 ”、“明 月 ”、“烟 ”、“玉 ”、“泪”……这些个形象会很直观的让人感觉到美,感受到一种清怨的意境。至于懂或不懂,则无关紧要了。这显然于“美感的感知性的阅读”相符合。

李商隐在使用象喻手法之时,常喜欢用迷离,朦胧,惆怅的意象,这无疑是他对诗歌的美的一种认识,亦是对晚唐时代状态的一种解读。

如李商隐的《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开始着笔于云母屏风,烛火摇曳,烛影渐短,又瞬间笔锋一转,原来是“长河渐落晓星沉”——黑夜快要过去,天就要亮了,月亮就要不见了。然后呢?笔锋再转,李商隐想到了嫦娥,想到了嫦娥一人在天上应该是孤独寂寞的,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简简单单一首诗,诗人写云母屏风,写烛影,写长河,晓星,碧海,青天,却写出了一种凄凉的美感。

李商隐还强调“妙悟”,他在他的诗作当中也十分注重调动自己的感官,把视觉,听觉,嗅觉等进行融合。这里依旧以上文提到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颈联中的月光本来是眼之所能见,而诗人却说月光“寒”,这一个“寒”便很直观地让我们感受到月光的那种状态,“光华流转,月色如银”的状态。但这是不是说月光真的“寒”呢?只有可能是诗人的个人一种情感,但这也平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诗人孤独,悲伤,月光便“寒”了,这同时也说明李商隐的诗作始终是他个人为中心的。

五、结语

象征主义是近代西方的专有名词,然而象征主义创作的手法却早在一千多年前便在李商隐的诗歌当中就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李商隐的诗歌多描写自己的“私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文以载道相背离,但是这种相悖却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扩大了题材范围,这或许是李商隐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这么重要地位的原因。今天我们在研究李商隐诗歌的时候,应该结合西方文论,对李商隐的诗歌进行新的诠释。

注释:

①见《蒋勋说唐诗》。

②③见王莉《孕育于传统中的新感觉——简析新感觉派作品《苍蝇》中的隐喻体系》。

④⑤见叶嘉莹《美玉生烟》。

⑥H.R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锦瑟象征主义李商隐
为什么要像李商隐一样写诗
中华诗词(2023年9期)2024-01-27 11:43:34
台州学院李国辉教授新著《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出版
嘲桃
石榴
儿童绘本(2020年10期)2020-06-01 07:49:07
当代象征主义流派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锦瑟别弹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8
锦瑟别弹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8:59:48
锦瑟别弹
中华诗词(2019年9期)2019-05-21 03:05:08
理想的彼岸世界——象征主义的绘画艺术
锦瑟
北极光(2018年5期)2018-11-19 02: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