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超阅读方式来看《局外人》中情感结构的生成意义

2019-11-20 03:56黎麒麟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默尔局外人重生

■黎麒麟/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加缪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局外人》发表于1942年,小说一出产轰动一时,直至今日依旧引人深思。加缪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荒谬”主题让世界为之一振,小说中人与世界这种巨大的隔阂状态让读者受到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和思想震撼。这本小说的名字就已经给主人公默尔索下了一个定义:局外人。一个完全与社会脱节,把自己置身事外的人物形象。他对周围的人和事,对自己的前途、命运都毫不在乎,甚至无视生死,否定人生的意义。但是,在这种显性的以冷漠反抗社会的表层现象下,通过默尔索的眼睛和心理,我们又能窥视到他隐性的情感世界,这些微妙的情感体察和细微变化通过组合折射出了一种隐蔽的涉及人类普适关怀的情感结构。而这种普遍的情感结构又正好解释了加缪生存哲学的意义。

一、情感结构下的普适情怀

“情感结构”是20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文化理论家、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提出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中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最初被用来描述某一特定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普遍感受。“情感结构关注的是微观叙事,关注的是不被意识形态所外化与显现的细碎和微妙的情感,关注的是人类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情感结构关注和表现的,是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它反对‘虚假’和抽象的意识,主张从真实和具体中把握社会关系与历史进程。”①威廉斯的文化理论和批评实践,经历了从60年代到70年代整整10多年的持续变化,在此过程中,情感结构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具体说来,它从强调直接经验、强调一代人共有的精神面貌和伦理价值,逐步转向对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的揭露与批判,以至把革命希望寄托于新兴文化因素的崛起。这里我们取普适情感这个概念对《局外人》的情感结构进行分析。“在文学艺术等美学实践中,情感结构有隐蔽性,存在于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地方,这常意味着新的结构的萌芽。”②下面,我们就对小说中碎片式的几组隐性情感关系一探究竟。

(一)迟暮之年的“伴侣”情感

母亲死后默尔索才知道养老院里贝雷兹的存在,通过他强烈要求为母亲送葬,我们了解到了他与母亲之间的那层含蓄的微妙关系。母亲在世时他和母亲形影不离,院里大家都开玩笑说母亲是他的未婚妻。这里读者能隐约感受到两个老人在迟暮之年默默依靠时的一种心灵指向。

默尔索觉得贝雷兹是个做作的老头,但在母亲的葬礼上贝雷兹却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脸上皱纹密布,眼泪竟流不动,时而扩散,时而汇聚,在那张哀伤变形的脸上铺陈为一片水光。”③从默尔索的视角,我们发现贝雷兹的腿尽管有点瘸,即使需要一直要抄近路追赶,他也要参加母亲的葬礼。

路过村子时,院长又和默尔索谈起了贝雷兹时常在傍晚时分和妈妈一起散步到村子里,“我环顾周围的田野,一排排柏树延伸到天边的山岭上,田野的颜色红绿相间,房屋稀疏零散,却也错落有致,见到如此景色,我对妈妈有了理解。在这片景色中,傍晚时分那该是一个令人感伤的时刻。”③很显然,默尔索被这片景色所感染,体会到了母亲这份田园牧歌式的不是爱情却比爱情更纯真美好的情谊。母亲和贝雷兹的情谊都是通过第三者的描述和自己的体察感受出来的,不难想象,默尔索的内心其实也有着同样的情怀,即使看起来与社会格格不入,可却依旧把人性的美好珍藏心底。

(二)难舍难分的人狗深情

沙拉马诺老头是默尔索同层的邻居。八年来他和他的狗形影不离。由于和狗相处时间太长,默尔索讽刺说老头长得也越来越像那条狗。他们互相厌恶,可老头却离不开它。直到有一天,老头的狗不小心弄丢了,他精神失常了似的满世界找,反反复复地在“我”面前念叨。沙拉马诺和他的狗的感情完全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条狗就是他老年唯一的情感寄托。没有了狗,老头便失去了他的精神家园变得孤苦伶仃。这也勾起了默尔索最真挚的怜悯之情,继而想到了自己最亲的妈妈。默尔索本人虽然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可从他对老头丢狗后焦虑无助的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同样渴望温情并十分认同这种超越人类范畴的爱与被爱以及需要与被需要的情感。

(三)血浓于水的母子亲情

回到默尔索自己身上,《局外人》多次描述默尔索因为外部环境而感到昏昏欲睡,这无疑也是在暗示我们其实在默尔索的“清醒”世界里,他一直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懵懂状态,他的很多行为只是人类原始意识的表征,并不具有多大意义。这也造成了他不愿花太多精力去思考别人的行为。相反,在他真正思考的时候,他的很多想法又是发人深省的,我们甚至能通过他这些微妙的想法窥视到他的内在灵魂。通过多处观察,我们发现默尔索对母亲深深的依恋之情。

“我想立刻见到妈妈”。这是默尔索赶到养老院时的第一个想法。在一部颇有影响的戏剧专论《从易卜生到布莱希特的戏剧》中,威廉斯突出了情感结构的潜意识特征,以此说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是有意识进行的,而往往是通过经验来感知的。显然,这也是默尔索潜意识里迸发出的强烈情感表现,真实自然,毫无做作。

不管母亲在不在身边,他也时常想起母亲跟他讲起过的很多事很多话。他对母亲是充满感情的。只能说,默尔索厌恶的,只是社会的各种“虚伪”的、无意义的仪式,如母亲的葬礼。临行前他还在思考着母亲的生命的意义。“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生命凄然而逝的养老院的周围,夜晚就像是一个令人感伤的间隙。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③此时,他也与母亲的生命达到了一种水乳交融、心灵相通的默契高度。

总而言之,在这些零散的表面上是异质的情感关系背后,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感情的同质性。

二、碎片组合下的“超阅读”

正如赵国新在他的《情感结构》里介绍到:“情感结构是从作品阅读过程获得的时人的直接感受,它缺乏整齐严密的结构形态”。④通过《局外人》中三组断断续续充当故事情节的情感关系,我们感知到了人性深处散发的一些互相依赖互相关爱的情感。我们不妨用超阅读的方式来对这些零碎的感受进行整合。

超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解构过程。而解构主义寻求的是一个阐释过程:将文本拆散为碎片,意义在解构的动态过程中再生成。我们已经将小说中的情感关系从整个故事发展脉络中分离解构出来,在这里我们再将其视为三个不同的“超文本”,让它们自然融合,找到异体关系中的同质性。

默尔索总是从别人的关系中感受到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并感同深受地理解母亲,无疑就是共享一份体验。从感觉状态来说,两种相异的情感有其体验的内在相同的结构模式,而这也反映情感具有普适性。情感就其感受状态而言是主观性的存在,但就其内在结构层面来说,它又具有客观的普适性,也就是说,它可以是一种超个体的、超主观的、超心理的存在。“个体感受性和身份认同是每个时代情感结构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内在条件。‘只要个人将自身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那么他就想找到那些有着共同经验的人,以寻求共同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一代代人的崛起,作为同一代人的感觉,是现代身份的突出焦点。’这表明情感结构与代际间性具有某种物质性质。情感结构是在社会广大成员共同参与过程中对于某些共同的需要、欲望的表达和发现,它们作为人类的共同体验同样具有价值。”②很明显,默尔索感受到的情感关系都是人们对自我精神家园的追逐。

“解构”是没有尽头的,它如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揭开又不断展开,通过各个细节和碎片,寻求不同的阐释意义,从而找到一个整体的凝聚点,这个凝聚点和不同意义之间形成的点线面结合,最终构成了一个新的超阅读世界。通过对《局外人》中情感结构的碎片组合,我们也由此挖掘出了加缪行为和意识背后的指向以及他生命意义导发出的“重生”命题。

三、重生:精神家园的皈依

默尔索面对自己死亡的时候让人们无比清晰地体会到了他的冷漠态度实际上是对生命本真的敬意,临刑前在牢房里他又想起了这一生他感情最为深厚的妈妈:“这时,黑夜将尽,汽笛鸣叫起来了,它宣告着世人将开始新的行程,他们要去的天地从此与我永远无关痛痒。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来妈妈。我似乎理解了她为什么要在晚年找一个‘未婚夫’,为什么又玩起了‘重新开始’的游戏。”③默尔索从妈妈和贝雷兹的感情以及自己和妈妈的感情中体验到了“重生”的感受。他“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③既然是重生,必将有颠覆与灭亡,默尔索的重生是死亡伴随而来的精神解脱和灵魂洗礼。他感受到了人与人迸发出的最真挚的感情及这世界的一切美好。他在生的过程中得到重生,在死的时候得到永生。

四、结语

默尔索的冷漠行为其实是人对自我命运的肯定,是对无望生命的义无反顾的承担,从中折射了一种拒绝悲哀、向死而生的生命意识。他处处展示最真实的一面,在追寻的过程中找回了人性最深处的自我,通过“他者”的眼光、内心的思虑,完成了“懵懂人生”的主体性构建,传达了他对世界、对人性的叩问,人的存在必须以真实的感情为依托。他因此竭尽一生,最终获得了自由与幸福,从而得以重生,完成了“向死而生”的哲学命题。

注释:

①曾丽萍.试论当代文化语境中情感结构的建构意义[J].作家杂志,2008(12).

②李林洪,杨兰.雷蒙德·威廉斯“情感结构”范畴研究[J].理论界,2012(4).

③加缪全集·小说卷[M].柳鸣九,刘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2.

④赵国新.情感结构[J].外国文学,2002(5).

猜你喜欢
默尔局外人重生
儿童保护没有局外人
浅析默尔索“局外人”的人物形象塑造
废弃共享单车的“重生”之路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云纹铜禁之重生
速战速决经济战
速战速决经济战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