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莉
“礼尚往来”一直以来都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好循环中持续下去。道理一点儿不错,可是生活中,却发现有点儿行不通了,每当我“礼尚往来”之后,怎么人家就不理我了?再也没有人际交往了呢?
案例一:
妈妈在家乡,想选择一家老年公寓。我走访了几天,选中一家条件最好的。正准备办手续呢,家乡同学给我推荐了一家老年公寓,一看正好是我选中的那家!她还有亲戚在里面工作,真是两全其美,这下就更可靠了。春节的时候,妈妈打来电话,说我同学去看她,给她一個500元的红包,她过意不去,所以告诉我一声。我一听脑袋就大了!这种诉求关系好像不对,人家亲戚在我妈妈住的养老院工作,应该是我求人家关照才对,怎么反倒收人家红包呢?想想总是不安。于是,借着出国旅游的机会,在免税店购物,快递给同学一套价值千元的化妆品……然后,同学就消失了,再也没有去看过我妈妈。
案例二:
我和女友晓英都住北五环,在北京这算是很近的距离了。我的孩子已经读大学,她的儿子读小学,教育问题一直是头等大事。基本每年都有一两次,她专门请我吃饭,请教一些孩子读书的事情,顺带联络一下感情。吃了人家几次饭之后,我老觉得过意不去。最后一次,就坚持我来付账。然后……那是我们最后一次一起吃饭了,她再也没有约过我。
案例三:
上个月,报名参加一个西北旅游团。因为没人做伴,我一个人参团的。同屋是个南方温州女子,她们那里好像有女人拎行李的习惯,男人出门都是大摇大摆,空手而行。所以尽管她有两个男伴,可是她小小的身材,还是每天拎着大包的水果和零食堆到我们房间。这就便宜我了,每晚都邀请我吃他们的水果,而我一个人出门,还真是不方便买大堆的水果和零食呢。吃了人家两天之后,我决定“礼尚往来”,第二天的午饭,以前一直是AA制,那天我提前买单了,反正也没多少钱,还客气道:“吃了你们好多水果了,今天我请吧。”这样一客气,奇怪,小姑娘晚上再也不邀请我吃水果了……
难道现在崇尚“白吃白喝”吗?“礼尚往来”落伍了?想不通的问题,有时候跳出来,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就隐隐有答案了: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他的邻床是一位山区来的大姐,生活好像比较拮据。聊着聊着,朋友顺手把床头柜上的一袋杨梅送给大姐,因为来探望的访客每天都有,他的床头柜上总是摆满水果和食品。杨梅可是北京6月最时鲜的水果,大姐慌慌地接过,一紧张,袋子落地,杨梅散落,我们赶紧帮她拾捡,大姐忙不迭地感谢。有了这样一番折腾,突然涌上一个念头,这么诚惶诚恐地接受别人礼物,似乎让送东西的人也觉得不太舒服,好像是施舍。而作为接受的一方,太客气了,是不是就显得小家子气?
周末,老公单位组织郊区游,一家三口特意从超市买了牛肉干、小饼干等零食。大巴开动,我站起身来,一家家地互相询问,要不要吃点儿?谁家都客气地摆手,顿时觉得有点儿尴尬,后排有位大哥伸手拿了几块牛肉干,笑眯眯地表示感谢,说早上正好没吃饭,一瞬间,感觉大哥像亲人一样亲切了,距离一下拉得好近。这个时候,敢于白吃白喝的人,坦然白吃白喝的人,觉得好有气质呀,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多大的好意,都受得起,接得住。
于是,就慢慢咂出味来,为什么前三个案例,礼尚往来之后,朋友之间就再无交集。比如第一个案例,家乡同学去看望我的妈妈,送给妈妈一个红包,一是出自对老人的关心,第二呢,也是给我们以后关系的发展搭一条红线。我应该坦然接受她递过来的红线头,以后伺机她来北京的时候,再作回报。而我却急忙“礼尚往来”,还以远高于对方价钱的礼物,反而像给对方吃了一个“闭门羹”,传达过去的,是自己的矜持,高高在上,“一码归一码,不欠你人情”的意思。唉,所以,适当地“欠点儿人情”,有了这份“相欠”,友谊才能藕断丝连。
第二个案例,人际交往中,我一直属于比较被动的一方。晓英则不一样,她很主动,喜欢聚会,家庭条件富裕。每次聚会的时候,大多都是她讲,我们听,听她那些“非常高大上”的人生经历。我们之间的关系,我唯一占上风的,就是有一个优秀的儿子。所以她就经常以“请教如何培养孩子”为由,叫我出来吃饭。说实话,两个女人吃饭,能吃多少钱?更多的时候,还是讲讲八卦,梳理心情,维持友谊。晓英是个情商非常高的女人,是那种在群里抢了5块钱的红包,非要发出去100元才觉得踏实的大气女人。如果我安心地假以“教育专家”的名义,开心地享受她的大方慷慨,她一定会很高兴,也会坚持这段友谊。可是我受不起,我坚持“礼尚往来”了,表现出一种小小的挣扎和抵抗,一种“要求平起平坐”的不甘心,她当然就觉得没意思了。
人到中年的你,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的时候很乐意花一定的金钱,来换取一起旅行的亲密适意,一段友谊的互相倾诉,还有新朋友的关系维护。如果对方受不起,非要马上偿还,还真让人感觉“咱们井水不犯河水”的分明界限。如果对方欣然接受,一方面满足了你的面子,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的自信:你对他的好,他完全还得起。
好在,在那次西北旅行的后半程,我想到了“礼尚往来”的“礼”,完全可以是别的表现方式:帮别人拍照!我喜欢用手机拍拍拍,经常研究构图,而且抓拍人物表情很到位。在敦煌,在茶卡盐湖,青海湖,我给几个女团友拍拍拍,走到哪里,她们就跟到哪里。回到大巴车上,这个给我一只梨,那个给我一只大虾,还有牦牛肉干,东吃西吃的,竟然吃得很饱。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以前觉得受之有愧,不接受任何零食的我,现在吃什么都理直气壮,而且觉得,敢于“白吃白喝”,也真的是一种底气呀。
回到北京,和两个闺蜜一起做美容,其中晓英是我主动邀请来的。做完美容,又一起吃饭,喝茶。晓英习惯地抢着付账,我稳稳坐着,安然一笑:受得起,是一种气质。时光漫漫,友谊绵长,以后有的是机会,这份情谊,总是有机会还的。
高原荐自《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