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富也要穷孩子”

2019-11-19 10:56张亚来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男孩儿德国人品德

张亚来

在德国,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学生,利用假期万里迢迢去到南美洲和非洲,在这项独特的体验活动中接受锻炼。这项活动的宗旨既不是出国旅游,也不是勤工俭学,而是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和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活动的一切费用均由自己出,是名副其实的自己掏钱“买苦吃”。

众所周知,德国属于世界发达国家之一,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国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免不了要吃亏走弯路。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去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不给孩子现成的财富

在德国,许多有钱人已经认识到,坐拥万贯家财不一定就是好事。如果让年轻人轻易得到巨额财富,就有可能将他们推向堕落的深渊。基于这种认识,很多依靠自己奋斗成为富豪的德国企业家改变了子承父业的观念,纷纷表示不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子孙,而是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财产都捐给慈善事业。

绝大多数子女对其父母的这种想法和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他们认为,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父母有处置的权利。作为子女,不应该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遗产。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就可能会和父母干得一样好,甚至更为出色。他们相信真正的幸福,来自自己的成功。

现年24岁的蒂姆·海因茨是拥有10亿欧元资产的德国某运输公司董事长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他和兄弟姐妹5人每个月只能从父母的财产托管机构得到最低的收入。对此,蒂姆表示:“父母的钱,我无权拥有,也不想拥有。父母把钱用在社会需要的地方,不用在我们的享乐上,这是明智的。父母给我们留下了奋斗的机会。有一天,我也会通过奋斗拥有自己的财产,获得如同父母一样成功的喜悦。”

根深蒂固的规则意识

德国人深信: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遵守规则,才会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安定。去德国探亲时,有一次我在游览汉堡动物园途中去了趟卫生间。出来的时候,被一位年轻女士拦住,询问我可曾见到一个小男孩儿在里面。她解释说,她的儿子进卫生间很久了,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忽然想起,刚才确实听到卫生间里有敲打声,于是回头找去。在卫生间最里面的位置,我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儿,正在一脸认真地修理水箱的拉杆——因为拉杆突然失灵,冲不下水。男孩儿认为,自己用过的厕位如果不冲干净,对不起下一个如厕的人,也有失自己的尊严。

听一位朋友说,他第一次到德国时,将小外孙的上衣晾曬到阳台上。他的女儿要求他将衣服收进来,晾在家里。她说在阳台晾晒衣服,影响小区的美观,房主会有意见,因为这会影响客户对住宅小区的评价。

德国人很注意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一次,在距姐姐家不远处的草坪上,一个年纪稍大的德国男孩儿凭借武力抢了另一个小男孩儿的玩具,结果恰好被自己父亲看到了。大男孩儿的父亲对儿子说:“莱昂,赶快将玩具还给亚历山大,并向他道歉!”那个叫莱昂的男孩儿不依。父亲又说,“你如果不去道歉,我就只好代你去向亚历山大道歉了!”过了一会儿,这位父亲果然认真地将玩具交还给小男孩儿,并代儿子向他道了歉。人人都遵守规则,才能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培养品德不靠教导

在德国人心目中,有这样一个观念: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体现在具体的品德修养中,就是不要求孩子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要求孩子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德国中小学校里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般称为“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者“社会化过程”。其目的不是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或者争当舍己为人的英雄,而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核心观念:热爱生命、公正平等、诚实、守信。

德国的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品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而这,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修养培养至关重要的。

不仅如此,多数德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是非对错。此外,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在大家共同参与的游戏过程中,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德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养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德国人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跟自重与尊重别人、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德国教育让孩子能独立思考

10岁的儿子喜欢自己做吃的,常在放学后问可不可以做蛋糕,只要答应他,什么都不用操心,过一会儿,蛋糕就能端上来请妈妈品尝,味道都相当不错。

跟国内婆婆打电话提到这事,老太太也挺高兴,觉得小孩子应该锻炼一下。老太太又问孩子正在做什么?告诉婆婆,儿子在给小雪人织一条小围巾,这是学校手工课的作业。老太太乐了,直说德国学校的教育方式很好,能让孩子从小学到不同的东西,不像国内死读书,将来长大了什么都做不来,全要靠父母。

婆婆的话引人深思,其实在国内和国外生活的小孩儿差别最大的是成长的方式不同。德国家长一般关心孩子在学校里开不开心,喜不喜欢去,为什么。而中国父母则更关心今天上什么课、学了什么以及考了多少分之类的问题。中国孩子大多优秀、聪明、刻苦、成绩好。

但中国孩子上学压力大、知识面也比较窄。有的小孩儿从早上7点自习开始,除了3顿饭,基本上就是学习,功课要做到深夜。

在德国,每天下午随时、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外面玩耍。可回到国内,大街上根本看不到小孩儿在玩儿。

德国孩子玩归玩,该掌握的知识也没少学。整个社会各司其职,因此能出成绩的德国人也不少。无怪乎,德国的政要讨论起问题来,思路敏捷,能言善辩。在很多方面如汽车工业、化工、医药、经济、高科技等德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诺贝尔奖得主中不乏德国人,有的高校一数就有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只要看德国人如何在学校打下独立思考的基础,如何快乐地长大,就会明白原因了。

卿卿荐自《读友报》

猜你喜欢
男孩儿德国人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蓝衣小男孩儿
看事
近三成德国人是月光族
月光族占三分之一,月底最多只剩50欧
好学者贤
德国人十大爱好:啤酒第一
六成德国人认为“有钱能更幸福”
品德
我要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