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
20世纪50年代,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始研究载人航天器(“水星號”项目)。当时碰到一个问题:航天器返回地球,高速坠落时与大气摩擦,舱外最高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会使航天器内部形成无法接受的高温。于是NASA着手研究制造能抵御上千度高温的防护盾,但因缺乏耐极高温的材料,一直做不出来。后来研究小组另辟蹊径,制作出一种可融化的防护盾,在返航时融化,带走高温,使舱内温度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水星号”才研制成功,波澜壮阔的载人航天史自此拉开。
在这个故事中,NASA正确的做法,应该先关注“造什么可以让航天器在返程时确保宇航员安全”,而不是“怎么造能抵御上千度高温的防护盾”。两者的区别,是目标和手段的区别。如果一开始就考虑怎么造,很有可能会因为选择了错误的方案,走进死胡同。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也一样,首先要围绕目标思考“造什么”“要拿到什么结果”,再考虑“怎么造”“如何拿到这个结果”。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摘自《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