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清
作为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作业有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思维、培养能力等功能。怎样设计让学生既乐于做,又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呢?
丰富形式。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教师可以设计知识与活动相结合的作业,让学生在游戏操作中完成数学作业。
1.玩游戏。学习完加减法后,笔者安排学生回去与朋友或父母用加减法玩12点的游戏。“比一比,谁算得快?”“想一想,玩12点赢的法宝是什么?”学习完乘除法后,教师提高难度,把12点游戏变成24点游戏。四年级时,引导学生玩数独游戏;五年级时,引导学生玩抢倍数、因数的游戏。这种游戏竞赛类的作业形式新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运算能力。
2.当老师。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学生有机会立即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或是有機会当小老师,知识掌握的程度会高达90%。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当小老师。学完《对策问题》后,笔者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田忌赛马的策略讲给父母听,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让对方先出、用自己最小的对对方最大的”等策略。这种方式比单纯的纸上做题更有效果。
3.勤动手。动手操作对于理解和记忆知识都很重要。学习《认识正方体》之后,笔者让学生动手做一个正方体;学习完“厘米”后,笔者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厘米作单位的物体,并将它的长度记录下来……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巩固和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空间观念。
优化内容。除了关注作业形式外,作业内容的设计也不容忽视。
1.重探究。探究性作业是让学生将问题的思考过程用画一画、描一描等方式表达出来,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化的成长。教学《乘法分配率》时,教师都很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模型观念,但课后巩固环节往往只布置技能训练和用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所以很多学生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仅停留在“形”的模仿上。其实,教师不妨让学生结合算式将思考过程用生活中的场景画出来,这样做既巩固了学生对乘法分配率原理的理解,也为将乘法分配率过渡到小数、分数奠定了基础。
2.近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融入数学题中。下面这道题是在学生学完小数加减法后出现的,非常具有生活性:“亮亮家的客厅需要更换一个灯泡。灯泡离地2米,亮亮身高1.45米,他站在0.4米高的凳子上,能够换灯泡吗?”从计算的角度讲,1.45米+0.4米=1.85米,是够不着灯泡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可以举起手、踮起脚,其实是能够着的。
(作者单位:安陆市府城紫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