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创新意识可理解为:它是一种创新的欲望,是人们尝试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探究数学规律或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白凌晓老师带领团队开展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一年来,他们形成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为大家探索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数学课堂活动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案例。
激发创新动机,营造创新氛围。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教师应保护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白凌晓老师和他的团队将激发创新动机、营造创新氛围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动力,努力营造让学生敢于发问、乐于发问、善于发问的环境,将鼓励学生提问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他们的课堂中,学生的问题可以是自己的疑惑,也可以是自己的困难,还可以是自己的一些发现。学生在这样亲近的、自然的和安全的环境中表现活跃,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讨论,敢于坚持,问题意识自然而然萌生,学生潜在的创新精神得到激发。
鼓励学生在“做”中积累经验,提供创新土壤。教师坚持让学生在“做”中自主形成概念和探索数学的关系和特性,让学生运用“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经历探索、思考、抽象、预测、推理、反思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修正,用丰富、充分的数学活动支撑学生的数学体验,将数学活动经验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课堂上,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寻求知识产生的起因,探索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寻求规律、获得结论。《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和不同学习目标,为学生设计有助于促进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研讨、探究,概括、分析、解释,预测、设计、评价,建构模型。《三角形的内角和》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猜测、验证、发现问题,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以平等的态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自主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极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断试误,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找准创新抓手。教师还应重视直观操作演示,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和激发学生数学想象等方面的价值,充分发挥辅助教具和多媒体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直观的认识, 引导学生在直观认识和操作中思考, 促进思维的发展, 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保障和抓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互联系、步步递进的学习任务或探索解决的问题,让小任务或小问题成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支架:用任务1的第一个问题,检验学生对于旋转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唤起学生关于旋转的知识;用第二个问题引领学生关注旋转现象中“旋转角度”这一重要元素;用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同时为下一个问题分析两次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准备;第四个问题意在学生通过思考,对描述旋转运动的“3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方向)”有初步认识。任务2中的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利用本节课之前,以及通过完成任务1建构起的知识与经验,解决如何描述从“12”到“1”指针的运动的问题。由于任务1中的4个问题较好发挥了学习支架的作用,学生通过对任务1中问题的充分思考、探索和交流,有效建构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旋转现象的知识和经验。第二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描述钟面上指针的旋转。一个个达成学习目标的问题或任务,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支点,它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索,促進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组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课题编号:2018JB293)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