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细节,呈现课堂难忘一幕

2019-11-19 07:53卢小宇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19年27期
关键词:花哨唾沫郑振铎

卢小宇

文题导入

课堂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发生了太多太多令我们难以忘怀的场景:快乐的、悲伤的、尴尬的、有趣的……

请以“一堂难忘的课”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片段展示

当时我还在读小学,我记得是在秋天的一节语文课上,我们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他穿着藏青的卡其布中山服,里面是一件干净的白衬衣。那时候我坐在第一排座位的中间,仰脸看着他,他手里拿着一册课本,手指上布满了红的、白的和黄颜色的粉笔灰,他正在朗读课文,他的脸和他的手还有他手上的课本都对我居高临下,于是他的唾沫就不停地喷到了我的脸上,我只好不停地抬起手,不停地擦掉他的唾沫。他注意到自己的唾沫正喷到我的脸上,而且当他的唾沫飞过来的那一刻,我就会害怕地眨一下眼睛,于是他停止朗读,放下课本,身体绕过讲台,来到了我的面前,他伸过来那只布满粉笔灰的右手,像是给我洗脸似的在我脸上摸了一把,然后他转身拿起放在讲台上的课本,在教室里走动着朗读起来。他擦干净我脸上的唾沫,却让我的脸沾满了红的、白的和黄颜色的粉笔灰,我听到了教室里响起嘿嘿、咝咝、咯咯、哈哈的笑声,因为我的脸像一只蝴蝶那样花哨了。

——余华《我胆小如鼠》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身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郑振铎《最后一课》

师生讨论

卢老师:同学们,课堂是我们最熟悉的场所,可是面对“一堂难忘的课”这样的文题,很多同学还是写不出其中“难忘”的点,真是遗憾。虽然课堂上发生的事、课堂上的情景以及课堂上老师、同学们的表现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只要能抓住其中的小异进行放大、细致描写,就能将课堂上的精彩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这便是“一堂难忘的课”。现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片段中展示的几个课堂画面,来说说其中的精彩之处和难忘的原因。

戴燕:课堂上,老师讲到尽兴之处,避免不了唾沫四溅,我和同桌坐在第一排,就经常接受老师唾沫的“洗礼”。我们不得不一边听课,一边小心翼翼地躲闪着,那场面既尴尬又搞笑。作家余华写的这个片段,我深有共鸣。“我”的脸沾上老师的唾沫后,又经老师的手的擦抹,而变得花哨了。在交代结果之前,作家娓娓道来,先具体描写老师的手指上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粉笔灰,继而写老师的唾沫喷到“我”的脸上,当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用手来擦“我”的脸,“我”的脸自然就变得花哨了……文中的每个细节,都与“我”的脸变花哨有关,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欧阳泉:梁实秋先生写的这位国文老师实在太有个性了!这位国文老师,脾气坏、爱流鼻涕,作家便抓住老师与学生互动时独特的神态、动作和个性化的语言,把课堂场景描写得生动有趣,从中刻画出国文老师本真、狂狷的性格。他虽然“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可我却从作家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位老师的可爱。这便是学生对老师“又恨又爱”的一个表现吧。作为班里调皮捣蛋的一份子,我没少在课下调侃老师,揪住老师的“小辫子”,模仿他的一举一动,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而老师批评教育我,也如家常便饭。如果老师连续两天没有批评我,我还有些不适应呢。

晏博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们七年级时学过的课文。在这幅“读书图”中,鲁迅先生引用师生所诵读的内容,直白地描写了师生放开喉咙读书的情景,充满了画面感。

杨成略:前面三个片段描绘的课堂场景都是歡快的,而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就显得很沉重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后,作为老师的郑振铎先生给学生上最后一课。选段中,作家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国土沦丧的深沉之痛,而是把主观情感投射在教室里的物品上:黑板格外的光亮、粉笔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课桌显得十分可爱……以此来表现自己被迫离开课堂的不舍情感。

卢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几位作家描写的课堂场景,细腻而生动,虽然有其各自的年代背景,但是我们读来却一点儿不觉得违和,反而有很多共鸣,不愧是“一堂难忘的课”呀。我们从中可以学习作家们处理课堂细节的方式,如余华对老师的唾沫显然进行了戏剧化处理,略带夸张的幽默,使课堂情景有了喜剧效果;梁实秋先生充分挖掘老师的个性化特征,展现出老师上课的魅力;鲁迅先生描绘的早读课堂,犹如电影镜头,从全景逐步推到特写,让人目不斜视,如临其境;郑振铎先生巧妙地借物抒情,将物品本来的特点再放大,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总结

一堂令人难忘的课,也许不记得具体学了什么内容,但课堂上的重要情节一定是清晰的。我们只要把自己细腻、生动、完整的感受写出来,就可以让读者看到我们用笔为故事主人公描摹的一幅“画像”!

猜你喜欢
花哨唾沫郑振铎
十二点钟
童年的回忆
童年的回忆
郑振铎炒股
暑假那些事
裸感色彩
成熟
爱恨公交车
郑振铎与冯孟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