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河北 沧州 061001)2.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河北 沧州 061001)
陈永汉1 李宗豪1 田耀辉1王 毅1 贾林伟1 徐延峰2
曾有文献显示,神经胶质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是目前临床的研究热点[1]。分析既往大量临床资料可知,目前临床上对于脑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手段主要为手术、放疗化疗及中药等多种综合治疗,但尽管治疗方式逐渐多样化,神经胶质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2-3]。由此可见,改善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和延长其生存时间是目前临床上一个极为重视的问题,其中及时明确诊断并准确评估其病情情况是治疗该患者的重要手段[4]。目前,临床上对于神经胶质瘤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但随着影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多层螺旋CT(MSCT)和核磁共振(MRI)在临床脑部疾病中的应用也逐渐广泛化[5-6]。为进一步探讨神经胶质瘤MSCT、MRI的图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本文主要对52例神经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病例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52例神经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为(44.86±5.02)岁,病程为1个月~14个月,平均病程为(5.68±0.68)个月,52例患者中表现为头痛呕吐28例,抽搐20例,肢体活动障碍12例和视力减退5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脑神经胶质瘤[7];(2)所有患后均可完成MSCT和MRI检查;(3)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除神经胶质瘤外存在其他脑部疾病或者脑肿瘤者;(2)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3)妊娠孕妇者;(4)不能耐受和完成检查者;(5)临床病例及影像学资料不完整或缺乏准确性者。
1.2 检查方法
1.2.1 MSCT检查:所有患者完善相关准备后进行MSCT检查,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查,均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从颅顶至枕骨大孔。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 2 0 K v,管电流为:80~100mAs,螺距1.0,层厚5mm~10mm。所有患者均采用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平扫结束后增强时采用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团注碘海醇及生理盐水,注射速度为1.5~2.0mL/s。所有患者扫描结束后所得数据均传送至SUN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
1.2.2 MRI检查:所有患者完善相关准备后采用选择西门子3.0T核磁共振扫描设备进行检查,以SE(自旋回波)、T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冠状位、矢状位、轴位扫描,扫描参数为:T1WI(TR400ms、TE15ms)、T2WI(TR3500ms、TE110ms)、FLA 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R8000ms、TE120ms、TI110ms),层厚6 m m、层间距5 m m、矩阵256×256。增强扫描时静脉注射0.1mmol/kGd-DTPA(钆喷酸葡胺)。
1.3 研究内容根据临床病例及影像学资料,以手术或病理检查诊断为标准,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神经胶质瘤的诊断价值,并整理神经胶质瘤在不同检查方法中其肿瘤位置、肿瘤表面、大小、密度及钙化等影像图像特征且上述所有结果均两名影像诊断学专家以双盲法按统一标准进行诊断,意见不一致时共同讨论后决定。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52例神经胶质瘤具体情况总结52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可知,52例神经胶质瘤患者共检出病灶58个,单发50例和多发2 例,病灶直径大小为1.0~10.0cm,平均病灶大小为(5.68±0.68)cm,其中MSCT检查病灶检出率为96.55%(56/58),MRI 检查病灶检出率为100.00%(58/58),两种检查方法对神经胶质瘤病灶检出率比较无差异(χ2=2.035,P=0.154)。
2.2 不同检查方法对神经胶质瘤的诊断符合率比较MRI检查对神经胶质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6.15%,显著高于MSCT检查对神经胶质瘤检出的诊断符合率84.61%,比较差异间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83,P=0.046),见表1。
2.3 神经胶质瘤MSCT和MRI图像表现整理分析52例神经胶质瘤患者影像学资料可知,在MSCT平扫检查中,绝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低密度、混杂密度以及高密度的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边界可显示清晰或不清楚,部分呈浸润性生长,其中28例检查示肿瘤内表现为小斑片点状、弧状以及结节状钙化(见图1),12例瘤体整体钙化。进一步增强扫描检查示轻~中度强化、坏死部分无强化(见图2)。MRI常规扫描检查中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斑片状改变,在T1WI上主要呈现为低、等信号,在T2WI及FLA IR均以高信号显示,且肿块边界不清,肿块周围脑组织显示肿胀,脑沟变浅、变平,脑室可轻微变窄,未见明显坏死和所有病例均无坏死和钙化(见图3~4);进一步增强扫描检查示40例患者未见明显强化,12例表现为小结节状强化。
分析既往临床研究可知,神经胶质瘤是目前临床上恶性程度较低的脑部肿瘤,在任何年龄阶段以及神经系统任何部位均存在发病可能,其中好发于脑室、丘脑以及视神经等区域[8-9]。对于较为年轻的患者来说,该患者可能以不明原因的顽固性头痛为主要症状,而随着年纪的增大,患者可逐渐表现为肢体障碍和视力减退等,当病情不断进展时,患者还可表现为颅内压升高等症状,对患者生活可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者还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由此可见,尽早明确诊断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对提高神经胶质瘤患者生存率和改善其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10-11]。
表1 不同检查方法对神经胶质瘤的诊断符合率比较[例(%)]
目前,临床上对于脑部疾病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多种多样,其根据不同疾病不同方法的使用具有不同的临床价值[12]。本研究结果显示,MSCT和MRI检查在神经胶质瘤病灶的检出上临床价值相类似,但MRI检查对神经胶质瘤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MSCT检查,由此显示,MRI检查对神经胶质瘤的检出诊断价值可能更为显著。MSCT和MRI检查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脑部疾病的常用影像学手段。而分析本研究资料和以往影像学报道[13]可知,MSCT检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且具有高分辨率和定位准确等优点,本研究资料中也表明,经MSCT检查的神经胶质瘤患者绝大部分表现为低密度、混杂密度以及高密度的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边界可显示清晰或不清楚,部分呈浸润性生长,其中28例检查示肿瘤内表现为小斑片点状、弧状以及结节状钙化,12例瘤体整体钙化。进一步增强扫描检查示轻~中度强化、坏死部分无强化。由此可见,MSCT检查中可明确肿瘤形状及生长情况等,但另一方面,肿瘤钙化灶是CT扫描的共性[14],故对于神经胶质瘤未存在明显特异之处,除此之外,该检查还具有一定的辐射反应和高消费,故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与MSCT相比较而言,本文资料显示,MRI常规扫描检查中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斑片状改变,在T1WI上主要呈现为低、等信号,在T2WI及FLA IR均以高信号显示,且肿块边界不清,肿块周围脑组织显示肿胀,脑沟变浅、变平,脑室可轻微变窄,但占位效应不明显,中线结构无移位,周围脑组织结构仍可辨认,未见明显坏死和所有病例均无坏死和钙化;进一步增强扫描可见患者未见强化或少部分表现为小结节状强化。由此显示,MRI在扫描神经胶质瘤中,可做多轴位成像,除了可以进行横断面、冠状面以及矢状面的观察,更少受外界或解剖学位置以及检查过程中颅底伪影的影响,进而更清晰的显示出肿瘤的病变范围以及其病变性质,进而降低了其漏诊率而提高其诊断符合率[15]。
综上所述,较MSCT检查而言,MRI对神经胶质瘤检出率与其类似,但对其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MSCT检查,更能准确的反映肿瘤病变范围和病理特点,更有利于指导临床进行治疗和改善其预后效果。
图1 MSCT平扫示右侧颞叶及基底区低密度肿块,内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区;图2 MSCT增强检查示肿瘤瘤体表现轻度强化,瘤体内见点状明显强化;图3 MR常规扫描检查示双侧额顶叶及周围组织呈广泛肿胀,呈弥漫性低信号改变;图4 MRI增强扫描检查示T2WI轴位及T2 Flair示病灶呈弥漫性均匀高信号,未见明显坏死、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