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柳
儿时的梦想是当英雄,英雄情结来自银幕。
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娃,主要玩具是石子,树叶和泥巴。家在穷乡僻壤的赣中山区,村庄是公社驻地,公社门口经常放露天电影。公社召开大队干部开会,闭幕后都给群众放电影。每逢节日也放电影,因此自小就感受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敬仰银幕英雄。
印象最深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只要看到“军徽闪烁”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子,可以断定是战争片。只要看到“工农兵”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片子,几乎也是战争片。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优秀影片有《狼牙山五壮士》《林海雪原》《地雷战》《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优秀影片有《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两个小八路》等。
物质匮乏的乡下,看电影是最美的精神食粮。每当放电影,我们就奔走相告,甚至告知附近村庄的亲朋好友,不等天黑就传遍十里八村,上千户社员都知道了。我们孩子更是早早搬了长木凳去占位子。
日落之前,银幕四平八稳悬挂在两棵香樟树之间。放映机在八仙桌上,一个桌子角绑着一根竹竿,拉扯了电灯线、音箱线、电源线。
夜幕降临,乡亲们三五成群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公社门口的空地。人声鼎沸的露天影院,前面都是矮小的竹椅,中间一排排长木凳陆陆续续坐满了人,两旁和后面都站立着社员。放映机前面的少儿,争先恐后捂着双手,透过光束将动物的影子投影到银幕上,有狂吠的狗,有张嘴的鸭,还有展翅翱翔的鹰。
直到放映员关闭了电灯,现场立即鸦雀无声,开始放映了。正片之前是新闻简报和宣传图片。战争片是主流,观众爱看,人们目不转睛,情绪随着剧情波澜起伏。有人咬牙切齿骂反面人物,有人心急如焚替剧中人物担忧,还有人为战火中牺牲的英雄泪流满面。
小伙伴们是忠实的小影迷,从小就有保家卫国的戎装梦想,经常学着银幕上的人物和情节玩打仗游戏,一方是八路军,另一方是小鬼子。没人愿意当小鬼子,只好猜拳决定。当八路军的格外勇猛。树枝就是机关枪,土块就是手榴弹,山坡就是战场。司令员发布冲锋命令,司号员用口技吹响冲锋号,进攻防守,迂回躲闪。一场恶仗下来,身上满是“弹痕”成了伤员,没有“挂彩”那是英雄。
儿时的理想就是当兵,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肩挎钢枪,为祖国和人民站岗。我眼中的英雄,都是战斗英雄,抗日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尤其喜欢看娃娃兵电影,例如《小兵张嘎》《两个小八路》《闪闪的红星》等,佩服小英雄们的聪明,勇敢和坚强。看战争片,痛恨日本鬼子,痛恨汉奸卖国贼和伪军,痛恨反动派和特务,痛恨恶霸地主,痛恨投敌变节的叛徒。虽然那时年龄小,但是懂得是非对错,懂得善恶美丑,懂得国仇家恨。
我不是明星粉丝,而是英雄粉丝!我反对拜金主义,崇尚英雄主义!我们英雄国度的公民理当如此,民族尊严不能丢,国家主权不能丢,传统美德不能丢。不知不觉年近半百,儿时英雄梦不减当年,历经了狭义到广义的转变。和平年代的英雄在哪里?他们就在各条战线:国防科技的功臣、忠于宪法的官员、救死扶伤的医生、防洪抢险的战士、不畏强权的记者、舍己救人的平民等,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朗朗乾坤,清清世间,弘扬主旋律,伸张正义就是英雄。
泱泱中华,芸芸众生,传递正能量,长城内外遍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