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星
前不久,中央通报了安徽阜阳在脱贫攻坚中大搞“面子工程”的问题。据悉,“刷白墙”耗资巨大,“脱贫摘帽专题宣传片”的拍摄预算达数十万元。这一通报足以镜鉴世人:对搞“面子工程”者要动真章,让“好面子”者既失面子又丢位子。
搞“面子工程”败坏党风政风,带坏社风民风,损害党的形象,最终误党误国害民,早已为群众深恶痛绝。一方面,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一些领导干部对立竿见影的“面子工程”兴趣盎然,而对啃打基础、管长远的“硬骨头”索然无味;只关注局部受益的“面子工程”,而忽视让全局得实惠的“里子工程”;另一方面,折射出政绩考核体系存在一些偏颇和漏洞,难以遏制领导干部的“逐利”冲动。只要存在凭“面子工程”能得到提拔的现象,“面子工程”就不会绝迹。还有就是对搞“面子工程”尚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一些“面子工程”被媒体曝光,但一些责任人并未受到严肃惩处。这就诱发一部分心术不正的领导干部去穷折腾,以为即便出事了,大不了拍屁股走人。
事实证明,“面子工程”越多,百姓受害越甚,发展大局受损越重。要根治“面子工程”,重在治本。一是要改变唯GDP至上的政绩评价机制。通过制定注重民生改善、致力环境优化、有利资源保护的绩效考核办法,为“面子工程”套上“紧箍”。二是要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通过民主决议、多方论证、集体决策等程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让人民群众有效行使监督权,保证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效能性。三是要完善问责机制。对热衷于华而不实“面子工程”、劳民伤财“政绩工程”的领导干部要敢于问责,让他们失“面子”。可以相信,无论是党和政府还是普通群众,都不会给搞“面子工程”者留面子,谁一意孤行搞“面子工程”,谁最后就会丢掉面子、失去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