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林县委组织部 武靖凯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捷报频传,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又奏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号角。面对时代和发展给出的命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今年7 月13 日,作为柳林县委组织部驻成家庄镇王家坡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我随王家坡村党支部全体党员一起赴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进行了考察学习。赵家峁村近年来在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不仅敢于从思想上大胆“破冰”,更善于从行动上着力“破题”,为农村土地改革探索出了很多有益经验。吕梁和榆林同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和山区地形,在地理位置上仅隔一河之遥,可谓是山水相依、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脉相通,因此,赵家峁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全面巩固脱贫成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推动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赵家峁村位于榆林城南35 公里处,为榆阳区古塔镇余兴庄办事处所辖村,境内遍布高山深沟,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全村现有4 个村民小组,164 户,617 人,土地总面积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58 亩,退耕地面积2167 亩。2012 年前,村里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人口多为老人、妇女和孩子,全村大多数耕地闲置荒芜,农民经济收入80%来自外出务工,农业发展几近停滞。
2012 年以前,赵家峁村是陕北黄土高原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省级贫困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 元,传统农业落后、农民收入少、贫困程度深是其真实写照。
2013 年6 月,从赵家峁村走出去的榆林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张春平决定返乡创业,通过民主选举,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在张春平的推动下,赵家峁村逐渐加快了摆脱贫困的步伐。起初是村民以承包土地的方式入股,村委把零散的个户耕地、闲置土地集中整合,成立农民种植业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统一经营。
2015 年,赵家峁村被确定为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张春平的带领下,该村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大刀阔斧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总的来说,赵家峁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是:成立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农村土地资本化,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要素流动”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全面推进土地可持续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和农村可持续繁荣。
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仅用3 年时间,赵家峁村集体资产就突破了千万元大关,村民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人均达到1 万多元。如今的赵家峁村,已经从过去的山区贫困村,变成了全省抓改革促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变成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示范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度假村,成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典型。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专家评价道,“赵家峁经验”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改革和脱贫攻坚探索出了新路子,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赵家峁村作为陕西省第一个以资源性资产作为改革重点的集体经济组织,在改革中探索出了“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经营模式,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重大转变,被广大农民称为是陕北农村土地的“第三次革命”。
1、以“确权”定盘子。2013 年赵家峁村启动了国家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移民搬迁项目,2014 年配套实施了现代设施农业项目,通过这两次土地集中开发整理,村里沟沟峁峁的小块地变成了集中连片的大块地,土地面积明显增加。可是,新增加的土地归谁却成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赵家峁村提出了“土地确权”,即明确土地所有权属于村民小组集体,农民只有承包经营权。这样一来,既坚持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这个大前提不变,又推动形成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良好格局。
2、以“确股”添动力。2015 年,赵家峁村开始以打造休闲度假村为牵引,全面发展乡村旅游。可是,随着项目的推进,很多问题相继而来,比如:村民投入的资金、用作游客体验式民居的老旧房产、林木财产等怎么算?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赵家峁村引入了“股份制”的理念,即把土地、人口、劳动贡献、资金、旧房产等转化为股权(其中,土地股38%,人口股22%,劳动贡献股5%,资金股占23%,旧房产股占12%),并把这些股份量化到人。通过“确股”,每个农民手里有了“五个产权”,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3、以“不确地”开新局。在股权量化后,如何对土地经营管理又成为了摆在村委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多次研究论证,赵家峁村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不确地”的办法,即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份后,每户人家不再具体经营某一块指定的地,而是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中进行流转经营。通过这一措施,有效破解了山区土地零散、贫瘠撂荒、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窘境,实现了土地的“化零为整”,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赵家峁村原本是陕北黄土高原上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前,村庄“空壳”、集体“空心”、民居“空巢”现象十分严重。“三变”改革的实施,不仅彻底解决了“三空”问题,同时也从根本上夯实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桩”,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道路。
1、聚焦农业强,在推动产业兴旺上打出“组合拳”。《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 号)中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赵家峁村在实践探索中,坚持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形成了具有乡土特色的两大优势性产业——现代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一方面,在促进现代农业提质上,赵家峁村建成了40 亩设施果蔬、150 亩山地苹果、150 亩葡萄种植区、30 亩以酥梨为主的设施农业和时令水果采摘区、35 亩现代养殖小区和300 亩葡萄酒加工基地。另一方面,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上,赵家峁村结合独有的立地条件、村情风貌、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以赵家峁大梁为中心栽植大扁杏和各种风景树,打造出了“春赏花、夏品果、秋观叶”的杏树文化景观,建成了大扁杏基地和葡萄酒庄基地,构建起了水果种植、舍饲养羊、高标准农田示范、生态经济林、旅游观光五大主导产业,成为了“中国美丽田园——榆阳区杏花景观”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景点。
2、聚焦农村美,在实现生态宜居上绘制“工笔画”。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在打造美丽农居方面,赵家峁村以新农村现代化移民小区建设为抓手,建成了占地96 亩的二层小别墅112套。在新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方面,村卫生室、医务室、警务室、老年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特别是老年幸福院的建成,让全村65 岁以上的老人都有了免费吃饭之所,极大提高了留守老人的幸福指数。目前,赵家峁村已经初步建成“一山一水一片绿,宜居宜业宜旅游”的美丽乡村图景。
3、聚焦农民富,在促进生活富裕上下足“绣花工”。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013 年6 月以前,赵家峁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有150 户贫困户,占总户数的90%,贫困人口470 人,占总人口的81.7%。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如今的赵家峁村贫困户占比从90%下降到了3%,贫困人口从81.7%下降到了2.4%。同时,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壮大,农民也由村民转变为股民和产业工人。仅2016 年,全村村民在园区、旅游区务工率就超过80%,工资性收入达到50 多万元,户均超过1 万多元,村民可支配收入比3 年前翻了一番,有效消除了贫困,实现了稳定脱贫。
在以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带动全域旅游上,赵家峁村按照“景点错位特色、产业高度融合、脱贫小康同步、主体多元互补、城乡统筹一体”的思路,以“杏花溪谷、峁上人家”和“老家记忆、难忘乡愁”为主题,成功打造出了多种旅游项目,初步建成了黄土风情与现代风格相融的休闲度假村。
1、坚持目标导向,在旅游带动上“求突破”。在发展方向上,赵家峁村依托村情村貌,以高山草甸、沟壑地貌、传统村落为基底,以杏文化、陕北文化为灵魂,以生态资源、水体资源为特色,以休闲农业和养生度假为核心,成功打造出了融合自然观光、文化体验、高端度假、农业休闲、康体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目前,赵家峁村超过80%的村民在农业园区和旅游景区务工,2016 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前来旅游的游客数量一举突破5 万人次,5 天时间旅游收入超过7 万元,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坚持内涵发展,在主题打造上“求特色”。一是在形象定位上,赵家峁村结合地域特色,创造性地提出了“杏花溪谷·峁上人家”的概念,以让游客能充分感受到“听得到乡音、记得住乡愁、看得到乡景、体会到乡情、享受到乡乐”的黄土风情为主旨,着力打造黄土高原上的杏树文化观光区和杏花主题民俗文化村。二是在功能分区上,赵家峁村以“杏文化”为载体,探索出了“一心四组团”的杏花型空间结构,其中:“一心”即峁上人家核心,“四组团”即杏花溪谷组团、葡萄庄园组团、杏林野趣组团和绿道休闲组团。三是在项目建设上,赵家峁村建成了空中滑索、玻璃栈道、森林穿越、水上游乐、河滩烧烤、农家体验等娱乐设施,其中王震将军1947 年转战陕北驻扎过的老院子,更是成为了游客争相游览的热点场所。
3、坚持规划引领,在开发设计上“求创新”。在总体规划上,赵家峁村成功开发出了三条游线。一是休闲农业观光游:开心林园—葡萄酒庄—葡萄庄园—设施农园—牧园—风情山街—杏花生态餐厅—农耕博物馆—滨水闲情步道—东岸酒吧—咖啡馆—空中溜索。二是主题民宿体验游:峁上人家民宿—杏花生态餐厅—风情山街—壁上工事酒吧—西岸茶社—窑洞主题民宿。三是美好乡野趣味游:开心林园—风情山街—杏花生态餐厅—峁上人家民宿—东岸酒吧—咖啡馆—滨水闲情步道—滑雪场/滑草场—野外集中营—骑行俱乐部。
1、把准选好头雁这个关键,在“引凤固巢”上下功夫。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赵家峁村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村党支部书记张春平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选前,他是榆林市优秀民营企业家;上任后,面对资金不足的困境,他先后拿出400 多万元,用于村里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这启示我们,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农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集体的“领头雁”,其能力大小、水平高低、作风优劣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的成败。因此,在农村党支部书记的选配工作中,要注重从懂经营、会管理、能力强、有魄力、威信高、公道正派的优秀人才中择优比选,充分发挥好村集体带头人的“头雁效应”。
2、把准夯实党建这个基础,在“强根铸魂”上出实招。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力就是战斗力。赵家峁村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村党支部始终把基层党建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从改革伊始,村党支部就提出了“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对照“聚焦‘五个好’,实现‘强富美’”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发展的新路子。其中,“五个好”就是“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好带头人,实干开新局;理出一条好思路,一心跟党走,致富奔小康;探索一套好机制,改革排头兵,党员争先锋;做实一批好产业,融合‘一二三’,探索‘文化+’;带出一股好村风,营造人居美,共建文明村”。这启示我们,只有筑牢基层党建这个“定盘星”,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推动组织路线更好地为政治路线服务,切实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把准发展产业这个要义,在“提质增效”上谋良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曾经的赵家峁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地块零散、生产落后,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将原来分散的土地“化零为整”,初步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在此基础上,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并结合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域风情,推动三大产业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不但培育起了促进村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也有力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蛋糕”。这启示我们,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谋划适合本乡本土的支柱性产业,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走出一条可造血、可持续、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之路。
4、把准深化改革这个动力,在“啃硬涉险”上走在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赵家峁村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出了“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经营新模式,实现了“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重大转变,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产。这启示我们,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要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和决心,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做大做好农村改革这篇“大文章”,不断盘活农村地区的存量资源,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5、把准人民立场这个根本,在“源头活水”上做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赵家峁村在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股权比例。起初,方案中设置返乡能人资金股占比44%,可对于这个数字,村民并不买账。赵家峁村支村“两委”班子经过50 多次反复开会研究,最终拿出的意见是:既然产权制度改革是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那我们就不能让群众吃亏。按照这个意见,赵家峁村确定了土地股占比38%,人口股占比22%,劳龄股占比5%,旧房产股占比12%,资金股占比23%,确保了人口股和土地股合起来不低于60%,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农民权益。这启示我们,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谋发展、促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