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左宗棠为什么绝交

2019-11-19 03:50张宏杰
清风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巡抚两江

文_张宏杰

左宗棠是一位湘军名将,所谓“曾胡左李”,在湘军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居第三位。他也是湖南人,是曾国藩的老乡。

曾国藩和左宗棠认识的时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悬殊。曾国藩比左宗棠大一岁,那时候曾国藩到长沙去办湘军,已经当了十多年京官,级别和湖南巡抚一样高。左宗棠是一个普通举人,任何级别都没有,给湖南巡抚骆秉章当师爷。

按理说,左宗棠应该是对曾国藩毕恭毕敬。事实是完全相反,是曾国藩对左宗棠毕恭毕敬。

因为这两个人智商和性格有很大差距。如果测智商的话,曾国藩肯定不如左宗棠。曾国藩很笨,而左宗棠从小就是神童,读书一目十行,举一反三,智商非常高。从性格上来说,曾国藩是典型的黏液质性格,比较内向,反应慢。左宗棠是典型的多血质性格,这样性格的人反应迅速,做事果断;但是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过分自信或者说自大,做事比较霸气。

所以左宗棠对曾国藩是很有霸气的。虽然自己只是个师爷,但是因为巡抚很信任他,凡事都听他的,所以他就把自己当成巡抚了,不把曾国藩放在眼里,不光是经常对曾国藩指手划脚,还经常嘲笑曾国藩笨。

虽然左宗棠瞧不起曾国藩,但是曾国藩对左宗棠这些讽刺根本不当回事,对左宗棠一直是客客气气,有事就请教。左宗棠有个好处,你愿意请教,那我还就愿意帮你,帮你出出主意,所以倒是给曾国藩出了不少主意。

后来左宗棠因为脾气不好,师爷当不成了,就在咸丰九年(1859年)来到曾国藩大营投奔曾国藩。曾国藩派他到湖南募勇,自成一军,独当一面。左宗棠仅一个月时间,就募集了五千人,号称楚军,率领这支军队打了不少胜仗。

他在曾国藩的麾下,晋升非常迅速。咸丰十年(1860 年),曾国藩当了两江总督。咸丰十一年(1861 年)十月十八日,朝廷命曾国藩督办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事。

曾国藩决定将浙江军务全盘交给左宗棠,他上了一道《恳辞节制浙省各官及军务等情折》,说皇帝你让我管四个省,我管不过来,这样,我管三个,浙江给左宗棠管,他能管好:“以臣遥制浙军……不若以左宗棠专办浙事,其才实可独当一面。”以左宗棠这个人的才干,绝对可以管好一个省。

这实际上是推荐左宗棠当浙江巡抚。这距左宗棠来到曾国藩大营不到三年。结果这一年十二月,清政府果然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左从此正式步入省级大员行列。在投奔曾国藩之初,左宗棠所期望的不过是“以小营官自效”,当过小营官。哪想过了一两年,就当了巡抚。又过了一年,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清廷超擢升左宗棠为闽浙总督。

然而左宗棠地位一和曾国藩平等,就开始与曾国藩争功,两个人的关系又一次出现了恶化。

两个人关系恶化的导火索是幼天王事件。原来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下了南京,太平天国宣告失败了。但是曾国荃没有详细调查,就匆忙写了一个汇报,说幼天王“积薪宫殿,举火自焚”,镇压太平天国这个事,圆满成功了。曾国藩信以为真,就这样汇报给皇上了。

然而事实是,南京城被攻破的时候,幼天王已经跑了。自古用兵,讲究擒贼擒王斩草除根,幼天王逃走了,则太平军的残部还有希望,所以镇压太平天国自然不能算彻底成功。

曾国藩还不知道幼天王逃跑的事的时候,左宗棠就已经知道了,就想借这个机会给曾国藩兄弟找点麻烦。

他派出线人,把幼天王怎么跑的,跑到哪,查清楚后,不告诉曾国藩,直接写了道奏折,上报给朝廷了。他说,据金陵逃出来的难民交待,幼天王逃到了湖州,和太平军残部会合了。太平军残部十万人,现在有了幼天王,实在十分危险。太平天国可能又要起来。

这道奏折,其实是非常夸大其辞的。幼天王逃至湖州是实,但是所谓他受到太平天国十万余残部的热烈欢迎,是不实之词。其实当时太平军残部没有十万人,也并不欢迎幼天王,因为这个幼天王是一个小毛孩子,一点本事也没有,这条小泥鳅已经翻不起大浪来了。左宗棠就是想把事态说得严重些。

其实按常理,左宗棠知道这个消息,应该及时把这个消息告诉曾国藩,让曾国藩去汇报,而不是他来汇报。因为在此之前,左宗棠和曾国藩关系一直很好,向朝廷汇报重大军务的时候,一直是相互商量,统一口径后再报。但是这次,在涉及曾氏兄弟根本利益的大事上,左宗棠没有这样做。他直接奏报给了朝廷。

左宗棠这样做,显然就是要向朝廷表示,我比曾国藩他们更忠诚,他们骗您,我不骗。

左宗棠的目的果然达到了,朝廷勃然大怒。慈禧太后万万没想到素称老实厚道的曾国藩居然敢如此欺君罔上,于是降下严旨,切责曾国藩。曾国藩的自尊心受到了空前打击,声誉也大大跌落。

双方彻底失和,自此而始。直到曾国藩去世,两人之间再没任何私下交往。正如薛福成云:“左文襄公自同治甲子与曾文正公绝交以后,彼此不通书问。”

失和之后,曾国藩怎么处理和左宗棠关系呢?他的做法是淡化双方关系,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左氏一句坏话,私下里也不对人谈论他与左氏的是非短长,真的做到了“相忘于江湖”。

然而,左宗棠可不是这样。左宗棠每见一个人,都要大谈他与曾国藩关系的来龙去脉。每谈到与曾国藩的关系,必“大骂”曾国藩。

曾国藩的部下薛福成就这样记载,文襄每接见部下诸将,必骂文正。然诸将多旧隶文正者,退而愠曰:“大帅自不快于曾公斯已矣,何必对我辈烦聒?且其理不直,其说不圆,聆其前后所述,不过如是。吾耳中已生茧矣。”

就是说,左宗棠絮烦的次数太多了,大伙碍于面子,不得不硬着头皮听,当面不说什么,回去都说,您老人家恨曾大帅,那是你们的个人恩怨,一天到晚老和我们说,我们听起来,你说的也不占什么理。我们听得耳朵都出茧子了。

面对左宗棠的不断攻击,曾国藩要求自己的亲朋好友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反而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他嘱咐自己的儿子,不要因此与左、沈等人交恶:“余于左沈二公之以怨报德,此中诚不能无芥蒂,然老年笃畏天命,力求克去褊心忮心。尔辈少年,尤不宜妄生意气,着不得丝毫意见。切记!切记!”

就是说,我对左宗棠沈葆桢对我以怨报德的事,心里当然感觉不痛快。但是到了老年,我笃信天命之说,要总自己尽力克去贪求和嫉妒之心。所以你们少年人,决不要对这个事妄加评论,不要发表意见。

曾国藩晚年,和左宗棠还发生过最后一次交集。那时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受命西征,去镇压回民起义。左宗棠十分看重这次出兵,平定太平天国,他只是曾国藩的配角。这次征西他却成了主角。所以他一定要打好这次仗。

然而这次出征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难题,那就是筹饷。因为西北乃天下贫瘠之区,要供饷,主要靠两江地区。那么同治九年,曾国藩从直隶总督回任两江总督,其辖下的江苏乃西征军重要的饷源地。

左宗棠听说曾国藩回任两江后,第一反应是担心曾国藩不实心实意支持他,破坏他成就大功:“我既与曾公不协,今彼总督两江,恐其隐扼我饷源,败我功也。”

就是曾国藩要是用点什么手腕,供饷不积极,我可就完了。

然而不久他就发现自己判断错了。其后,曾国藩分内的那份军饷就源源不断,稳定而可靠地输送而来,不但足额而且及时。这让左宗棠大为意外。史载:“文正为西征军筹饷,始终不遗余力,士马实赖以饱腾。”曾国藩供饷不遗余力,左宗棠部队因此后勤保障很好。

曾、左晚年这最后一次交集,确实头一次感动了左宗棠。左宗棠第一次对曾国藩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重和钦佩。这是曾、左关系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两年后,同治十一年(1872 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因脑出血逝世于南京两江总督府。这个葬礼很盛大,大家送来很多祭文挽联。在林林总总的挽联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副,是当时身在西北前线的左宗棠派人千里迢迢送来的,其文曰: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第一句话,终于承认,我对国家的忠诚,和识人之明,不如曾国藩。

直到曾国藩过世,左宗棠才意识到他是多么对不住曾国藩。他和曾国藩较量了一生短长,总也不服气。但是到了这一刻,静心反思,他服了。他自甘同时代第二人的身份,所以以“自愧不如”四字作为二人关系的最后总结。这对心高气傲的左宗棠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巡抚两江
凶手老罗
医者颂
一字一师
如果我有剪刀手?
陈县令拍错马屁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血色残阳下的一曲悲歌
重庆两江新区试水“大部制”改革
遥远的道德箴言
为领导“排忧解难”的升迁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