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 绒
小编叨叨叨:
这一路会遇到很多声音,他们叫嚣着『放弃吧,到哪里都一样』『你不行,别白费力气了』『考上了又怎样呢』,你会觉得前所未有的孤独、乏累,甚至隐隐的绝望,但请记得哪怕踽踽独行,哪怕终生喧嚣,你是你未来的答案。—— 刘斌
在我们老家,很多人分不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中央财经大学的区别,不知晓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差异,说不出北京工业大学与北方工业大学的不同,似乎除了北大和清华,北京再没有其他优质的高校。
其实,在高一时,我对北京高校的印象也是如此。刚刚到高中那个新的环境,我自知应当为了大学而努力,又觉得离高考颇为遥远。每日应付着新的知识和做不完的作业,分明忙忙碌碌,却是碌碌无为。那时的自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每天上课下课,只是因为“应当如此”,而不是“我想如此”。
当时,我知道我要努力学习,我要考好。可是多努力、考多好、去哪里,全都是混沌的状态。因为迷茫,自然无法全心投入,幸运的是,我的成绩还算不错。老师、同学常常半开玩笑地问我:“你要考哪里啊?北大还是清华?”
我当然知道,以自己的水平,北大和清华只是幻想,不过我也明白,的确该考虑一下未来要去向何方了。于是,在那个属于高二的五月,我踏入了北京海淀区的那片象牙塔。
时逢初夏,阳光正盛。我走过了北大的未名湖,看了清华的华表,顺便逛了逛附近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海淀区颇大,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在寻找地铁之际,我看见了那个不起眼的牌子——中央财经大学。
那是一所看上去很小的学校,没有人来来往往,入目是龙马的雕塑,雕塑后是在海淀区不算很高的楼。这学校,不似北大清华那般宏伟,不似人大那般热闹,整体看着挺清净,莫名地多了几分亲切。
好感的产生总是在不经意间。高二升高三的暑假,补课时,在班级交流会上,我说:“我定下想考的学校了,我的目标是中财。”
“中财啊,那难度不小,我们学校还很少有考过去的学生,你要加油。”老师这么对我说。
“我听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发展速度更快一些,而且更好考,你为什么非要考那个难考的呢?”同学这么对我说。
那个时候,金融、经济等专业正被炒得火热,财经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飙升,更别说有“财经黄埔”之称的中财。纵使我的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前列,但若以中财为目标,也是有极大风险的。
理论上说,我是一个风险规避型的人,面对此类风险,应该知难而退。但那次我偏偏没有怵——我对自已说,既然以现在的成绩去考有风险,那我让自己的成绩再提高一些就好了,提高到没有那么大的风险就好了。
有了目标,似乎学习也有了动力。我给自己重新制订了学习方案,从作息时间开始进行调整,每日刷题强度提高,同时复习课本的速度加快。
老实说,我本来就不算懒散,但突然提高学习强度,也难免觉得疲惫。我向来是一个嗜睡的人,每天晚上十点多就开始打瞌睡,怕喝太多的咖啡伤了胃,就吃柠檬让自己清醒。
很多同学不懂我为什么要那么拼。其实我也很清楚,那个时候,中财的分数线那么高,是因为财经类专业太热,或许几年过后,经济、金融类专业热度下降,它的分数线会回落。所以,偶尔我也会问自己到底值不值。
况且,在我的故乡,大多的人只知北大清华,中财这样的学校,算不上名校。听到我想考中财时,很多人的反应也是“中央的,学财经的,那应该很不错”——就是说, 他们的重点只在“中央”和“财经”两个概念上,而非“中央财经大学”这所学校。
有时我还会问自己:那么拼做什么?又有谁能分清中央财经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呢?可是,老家的人分不清,总会有人能分清。心底的不甘和不服让我咬牙坚持。慢慢地,我在第一的宝座上站稳脚跟,开始和第二名拉开距离。
这时,迎来了各种自主招生。
想来,为中财拼搏的日子,真的是一段太孤独的旅程。中央财经大学的自主招生在我们学校没有名额,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于是我看着许多同学开始准备。
他们日日忙碌着,偶尔也过来和我说:“对外经贸很不错的,中财太注重学术了,还是对外经贸的实践性强一些。”
后来,又有人来和我说:“你知道吗,中财的主校区在北京的郊区,连城乡接合部都不是,就是远郊,还是对外经贸好。”
我无法否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一所很棒的高校,地处繁华之所,又注重实践,注重交流,看起来似乎比我心心念念的中财好了许多。只是我平了口气,最终没有把目光转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哪怕一个人走,我也希望走到目的地。
我面带微笑看着一些同学去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自主招生,看着一些同学开始准备提前批,还有同学将目光投向天津、投向四川、投向南京。
众生喧嚣,吵嚷着自己的梦想和自己的目标,而我逐渐静了下来,在最为喧嚣的“自招季”里,选择沉下去。
我必须沉下心来,因为我还在路上。我看看贴在墙上的学习计划,最上面的一行,用红色的字标着——“想考的大学,在海淀”。寥寥几个字,成了那几个月里我的精神支撑。在一堆准备自主招生的同学里,我似乎成了一个例外,每天早早到教室背书、认真上课,放学后背着书包回去自己复习。我日日走在原本的路上,踽踽独行,但踏出的每一步,都格外坚定。
这样一晃,就到了高考。六月已经有了蝉鸣,我从考场走出来后,回家好好地睡了一觉。
后来,我的录取通知书如约而至。虽然高考有些意外发生,没有发挥好,但是最终录取通知书上的学校,还是中央财经大学那所北京的高校。
再后来,我在中财远在北京郊区的校区待了三年,看着这所学校一点点建设和发展,在一个午后,写下了这些文字。想想真幸运,我到底把那所“我想去的学校”,变成了“我所在的学校”。
为了这个改变,我在很多人看不见的地方努力,曾被压力逼到痛哭流涕,也曾在众生喧嚣中踽踽独行……真好,努力过后,我还是走到了我一直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