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位朋友搬家,他说真麻烦,以后不愿再搬,要搬就搬烟囱胡同(火葬場)了。后来他真的去了烟囱胡同,但并非一家搬去,只是他自己独自去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好鸟枝头皆朋友,幼儿园里皆朋友;小学同窗好友多;中学时代的同学大都讲义气,赤诚相见;大学时代知音渐稀,但相知者了解较深,感情弥笃。人生数十年,跋山涉水,出生入死,幸运与悲痛的各阶段都会有惺惺相惜的同路人、知己。但峰回路转,换了同路人,世事相隔,人情异化,故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复杂多变的数十年人生道上,确乎难于永葆自始至终的知音。
人,从躯体到精神,是独立的个体,这硬道理决定了人的孤独,孤独是人的本分。但人偏偏不本分,爱群体,生活的欢乐和意义都体现在群体活动中——虽然人们也欣赏独来独往的老虎与雄鹰。有了群体,人们才步入创造,个体比之群体,其间差异难以衡量。创造成果人人共享,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成了一家人,前仆后继力无尽,人类还将迁往无名的星球。但在波涛万丈的前进洪流中,每个个体像蚂蚁般消亡。消亡前,人往往苦于孤独感;消亡后呢,孤独感也消亡了,或开始永恒的真正的孤独。
情侣双双殉情、夫妻携手共赴死难,都为了不愿分离,惧怕孤独,但毕竟都不得不分离,不得不进入各人特有的孤独,永恒的孤独。永恒的孤独转化为永恒的安宁,但人们留在群体的贡献代代闪光。
人生数十年,得一知己足矣,故古有伯牙摔琴谢知音。
文本解读:河北省唐山市一中 吴国梁
挺喜欢关于“孤独”的两句话:
一是“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二是“刀刀漫画”中的“一条狗其实不孤单,想另一条狗时才孤单”。
如果只看标题,你一定会被吴冠中大师“骗过”,标题明明说“孤独是人的本分”,却又说“生活的欢乐和意义都体现在群体活动中”。
周国平曾说:“有两种孤独。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有一首题为《土》的诗,“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如果我从“个体”与“群体”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个体的浮沉通常对于时代的意义极有限,而如果能与同声共气者结为“土壤”,则可谓莫大的幸事。
所以,“孤独是人的本分”不是让人封闭自己,做“宅客”,而是说,如果孤独,那是你的本分,谁也别怨;如果你幸运能得到一二知己,那便是人生之大幸,偷着乐去吧!所以袁枚说“一双冷眼对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己”,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孤独和寂寞不是一回事。寂寞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虚无,想看书看不进去,看电影看不进去,听音乐没有心情,如何是好?一种焦灼的状况,好像要逃离樊笼一样,这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这样的状况称为寂寞。而孤独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孤独是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但并不意味着拒绝与外界交流,只是在期待一个能与之同频共振的心灵而已。
杨绛与钱钟书,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满腹;一个成长于教育世家,学富五车,他们既是文坛伉俪,也是喜欢小打小闹的夫妻。一次,杨绛给钱钟书写了一封书信,上面只有一个“怂”字,钱钟书心领神会,回信时里边也只写了一个“您”字,杨绛也立刻会意。
原来,杨绛写“怂”是在问钱钟书心里有几个人,钱钟书写“您”,意思是心中只有一个“你”!
连钱、杨此等不喜交际之人,能得到知己亦是如此欣悦,何况他人?
余秋雨曾在《苏东坡突围》中以《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这样评价苏东坡: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这当然是尘埃落定之后的上帝之眼,可苏东坡当时却又承受着怎样的孤独呢?《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说:“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没有知己能“共孤光”,只能“把盏凄然北望”之苦,又有谁能领会?他不是喜欢孤独,只是避无所避而已,便如史迁,便如青莲,便如子美,便如稼轩,便如雪芹,便如鲁迅,我们不必将他们不得已的承受,美化为主动欣喜的选择。
运用片段一:
我会在一个人的时候聆听闹钟“滴滴答答”的轻跑声;我会在刚刚醒来时呆呆地望着镜子里那张睡眼惺忪、头发蓬乱的丑脸思考世界末日的大奔逃;我会像两个持相反观点的人一样,在聒噪的音乐声中激烈讨论一个既无聊而又颇神经质的问题;我会在本应低头为作业而忙碌的时间内猛然记起什么,然后便摇起笔杆在纸上流淌出一些古怪的文字;我会开机、上网,然后坐在转椅里,盯着或搞笑或感人的网文自顾自地前仰后合或默默地流下无知的泪水……
没有人喜欢孤独,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跋山涉水,出生入死,穷其一生去漂泊,一路上既有一见如故,也有白头如新,难免世事相隔,人情异化,不得不分离,不得不进入各人特有的孤独,永恒的孤独……
——吕伏阳《享受孤独》
运用片段二:
我不喜欢那种狂热、亢奋、聚会、游行之类的活动,用余秋雨的话说就是“那种扬旗结队的旅行方式到不了我想去的地方”。
我非自赏自怜,只是不自轻自贱。
清水一钵,我在倒影中凝睇自己,品味自己,看一个生命,从萌发到凋零的过程。厚实的鳞茎中,抽出一片片狭长而秀美的嫩叶,翠色欲滴地层层舒展开来,生活的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希望。
我并不否定群体的意义,一篇叫《孤独是人的本分》的文章里说:“生活的欢乐和意义都体现在群体活动中——虽然人们也欣赏独来独往的老虎与雄鹰。有了群体,人们才步入创造,个体比之群体,其间差异难以衡量。”
我只是想,如果能有一二知己,如俞伯牙与钟子期,如鲁迅与瞿秋白,我愿以一腔热血相倾;若不能,我只好对以冰冷的背影。
这就是我,不在东风中与百花争宠,只做寒风中独一无二的风景。不爱韶光共赏,只求孤独的生活。
——刘菲《但求孤独》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