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西华
[摘 要]《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着“破”与“立”的思想。“破”即是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这是马克思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性事业,这种思想深刻体现在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起源、本质特征和矛盾本性在内的资本主义方方面面的批判;“立”即是对社会运动发展规律进行探究,对未来共产主义运动趋势与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进行构想。“破”与“立”均贯穿于主体、客体、途径以及目的之中,这种思想对于当代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开展党的政治教育、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产阶级国际联合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破”与“立”;批判性思维;马克思;恩格斯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5-0058-07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1]P30《共产党宣言》的开篇就充满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在“破”与“立”的过程中,不仅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P43科学论断,而且吹响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P66的革命号角。
一、“破”与“立”的主体:从零散的工人到无产阶级的联合
在《共产党宣言》中,作为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斗争的主体——共产党人领导的无产阶级,经历了从各国零散的工人到工人组织,再上升为无产阶级,直至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整体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性思考资产阶级历史作用的前提下,破立结合,深入阐述。
(一)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了无产阶级的联合
这主要基于对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所带来的客观效应的分析。資产阶级无意中造成了不可避免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这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人员构成上的直接补充与转换。一方面既有社会其他阶层的直接补充。例如:“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的资本家的竞争;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得不值钱了。无产阶级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的。”[1]P39另一方面也存在资产阶级成员的直接转化。特别是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促进统治阶级内部一小部分人直接转化为无产阶级。“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1]P41
2.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交通工具的发展促进了工人的联合。《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P35“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这种交通工具把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只要有了这种联系,就能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1]P40另一方面资本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工人的联合。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P35这也为无产阶级的联合提供了价值观前提,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和睦的与自觉的合作。
(二)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目的,促进了无产阶级的联合
资产阶级本身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脱胎于封建社会的斗争史。在同封建势力、同反对工业进步的资产阶级以及外国资产阶级的干扰斗争中,“资产阶级都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1]P41。只是“在这个阶段上,工人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并为竞争所分裂的群众。工人的大规模集结,还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1]P39
(三)工人阶级在斗争中自觉的结果
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伴随着资产阶级与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1]P40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生活状况也越来越趋于一致,工人的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为此,“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1]P40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运动中人数众多、紧密团结、强大的无产阶级日益实现自觉的联合。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倡导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53
二、“破”与“立”的客体:从资本批判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博弈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1]P9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提出,既包括对资本主义发家史的批判,也充斥着马克思对之前或同期存在的各种错误观念和社会思潮的犀利批驳与斗争。
(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从封建社会末期到19世纪发展的过程,论证了资本主义通过生产方式的革新,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创造出比以往几个世纪总和还要多的物质财富,在技术层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地位,认为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到了革命和进步的作用。但这一切都掩盖不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赖以生产和占有商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己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P43。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立论,倡导“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1]P43。
(二)同资产阶级私有制观念的最彻底决裂,实现无产阶级联合
为了扼杀新生的革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从子女管教的、哲学的和一切意识形态方面制造了许多荒谬的观点来攻击共产党人,例如“私有制一消灭,懒惰之风就会兴起”“共产党人要实行公妻制”“共产党人要消灭教育、法律、自由等精神产品”,责备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等等。《共产党宣言》对这些观点及其论据一一做了批驳。随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P51“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P52
在回应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的种种攻击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又撇开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对最先进的国家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归纳,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具体实现途径——无产阶级联合。“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1]P53
(三)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博弈,揭示科学真理
马克思不仅在物质层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在精神层面,借助对之前或同期存在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原因、历史背景的分析,阐明了这些思潮的实质与危害,这主要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中呈现。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也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做了详细区分。
1.反动的社会主义
这种社会主义包括三种类型:封建的社会主义,例如僧侣的社会主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分析指出,这三种类型的社会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批判资产阶级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会前进,而是为了停止不前或者把历史拉回到过去,是背历史而动的。所以,他们是反动的。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这种社会主义大多是以理论形态存在的,他们认为资产阶级统治的世界是最美好的世界,无产阶级不应该反抗和推翻这个世界。对于这个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不需要用革命的办法去解决,而通过改良就能完善。这种社会主义的实质是让无产阶级相信,改良是对无产阶级有好处的,真正目的是节约资产阶级社会的管理成本,麻痹工人阶级的革命斗志。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有所表现,例如:在英国,有欧文主义者反对宪章派;在法国,有傅立叶主义者反对改革派。他们批判资本主义,设想未来美好社会,對于启发工人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社会主义按其实际内容来说,或者是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它在这两种场合都是反动的,同时又是空想的。[1]P57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在资本主义矛盾已经充分暴露,无产阶级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空想社会主义就成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阻碍。
概括起来,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这两个流派当时都已经缩小成逐渐走向灭亡的纯粹的宗派。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想用各种万应灵丹和各种补缀办法来消除社会弊病而丝毫不伤及资本和利润。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运动以外,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1]P13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共产党人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工人阶级,就必须批判地澄清各种观点,在批判中确立共产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同时,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精神等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同时,指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走向无阶级的社会,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这些科学的理论,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破”与“立”的途径:从被动的资产阶级教育到自觉的共产党人教育
无产阶级由零散的个体走向无产阶级联合的过程,是伴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资产阶级无意或间接地推动了这一进程。与此相类似,无产阶级接受教育的过程,也经历了从被动接受资产阶级的教育到共产党人自觉开展教育的过程,期间也充满了对资产阶级教育利弊的批判。
(一)对资产阶级教育的批判性分析
《共产党宣言》曾十分公正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在先前所起到的革命作用,对待资产阶级的教育同样保持了十分公允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教育的有限作用进行了肯定,同时对其消极作用加以批判。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描绘的,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不仅把统治阶级的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1]P41。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进一步将教育因素解释为政治教育和普通教育因素。《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是资产阶级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在这种教育中,无产阶级逐步认清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实质,逐步意识到“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1]P48。这种阶级教育的终止对资产者来说,就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
(二)对共产党人政治教育的倡导
在被动接受资产阶级教育的过程中,工人阶级也逐步自觉,共产主义并不剥削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包括教育的权力。因此,《共产党宣言》以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德国工人为例,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1]P66。借助对工人的政治教育,促使他们联合起来、组织起来,实现工人从零散的个体向联合起来的主体的转向,让他们迅速成熟为承担历史使命的革命主体。
《共产党宣言》不仅倡导要对工人进行政治教育,甚至还向最先进的国家提出了倡导:“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1]P53
四、“破”与“立”的目的:从具体个人利益斗争到无产者的国际联合
伴随着各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飞速发展,无产阶级也逐步成长起来,无产阶级的斗争形式也经历了从最初单纯个人经济利益斗争到政治夺权斗争,从各国(地区)单打独斗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的过程。不仅有经济的斗争,也有更高层次的政治诉求。
(一)从具体利益的抗争到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他们不仅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他们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但无产阶级在普遍激动的时代、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1]P62归根结底,所有这些运动的失败归根结底都指向了所有制问题,无产阶级所从事的共产主义运动就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P45
(二)从夺取政权到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消灭私有制就不可能实现。为此,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政权。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P44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在斗争形式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但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运动作为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日益呈现出联合的趋势。正如《共产党宣言》所宣称的:“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P66
五、“破”与“立”的当代价值
《共产党宣言》不是僅仅作为历史档案的文本,其所蕴涵的真理与思维方法,穿越时空,在今天仍具有不可磨灭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夺取并维护意识形态领导权。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倡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国家政权,促使无产阶级意识上升为国家意志,而且还积极批驳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为“共产主义”正名。《共产党宣言》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真理,而且破立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批判错误思潮的成功范例。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P32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3]P32。强调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4]P42
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维护,要求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破立结合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方面,要“破”,要敢于同错误思潮作斗争,特别是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而言,要发扬革命斗争精神,勇于同国内外错误思潮作斗争,并且要在深入把握其错误本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力批判,为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要立,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应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不仅需要国法、党规党纪的约束,还需要个人的理论自觉。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要切实担负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崇高使命。要着力打造既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不断获取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同时,在国际社会澄清各种歪曲与误解,讲好中国故事,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与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而努力。
(二)政治教育是党的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有效途径。《共产党宣言》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的同时,极力倡导对广大无产阶级的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执政环境也面临新的形势,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一些消极负面思想也乘虚而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4]P61为此,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擔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4]P62-63
打铁还需自身硬。目前正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5]在教育中,我们应借鉴《共产党宣言》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切实把“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落到实处。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共同目标和追求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不只是要破坏一个资产阶级旧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个共产主义新世界。共产主义社会,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53。170年后,《共产党宣言》带着共产主义的“幽灵”穿越漫长的时间隧道,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展现的旺盛生命力,又一次回响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这就是习近平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共产党宣言》为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奠定了坚实科学的理论基础。[6]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共产党宣言》的现时代回响,体现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扎根于《共产党宣言》的深厚历史根基,继承了《共产党宣言》内蕴的对人类的伦理关怀。[6]《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前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创造了条件。
但是,具有深厚历史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实中的可行性又如何呢?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日益发展,人类愈益呈现高度融合趋势,彼此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被频频写入联合国决议,成为世界共识。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得到了高度赞扬。例如:越南、老挝作为与中国山水相连的社会主义邻国,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示了高度赞赏,有助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交流合作,共同打造互尊互信、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互学互鉴的双边关系,可行性极高。
(四)全球化背景下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新形态新特点越来越受到关注
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极力倡导无产阶级的联合,并在《共产党宣言》末尾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呼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已经证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能极大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国际局势及各国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无产阶级国际联合陷入低潮。特别是伴随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联合空前高涨。与之相反,无产阶级国际联合却相对滞后。全球化背景下无产阶级国际联合问题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研究者将无产阶级国际联合滞后的原因分析如下:其一,在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各国工人阶级的矛盾和冲突有增无减,面对国际垄断资本的压榨,处于分散状态,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竞争排斥,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其二,二战以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和阶级意识的缺失。其三,资产阶级采取分而治之政策破坏工人阶级的联合团结、转移劳资矛盾。其四,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7]
也有学者提出,要实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目前应加强以下六个形式或途径的工作:一是全世界劳动阶级性质的左翼政党联合起来;二是全世界劳动阶级性质的左翼工会联合起来;三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性质的学会联合起来;四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性质的媒体联合起来;五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性质的论坛联合起来;六是全世界劳动阶级和左翼性质的运动联合起来。[8]
近年来,借助全球“左翼论坛”、世界社会主义论坛、社会主义国家论坛、中国道路欧洲论坛、“中国、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发展战略论坛”、中国道路澳洲论坛等国际性的学术会议的召开,国内学者与国外共产党及左翼人士频繁互动,为全球化背景下无产阶级联合的可能性提供有益的理论与政策参考。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全世界范围内的政党交流,例如: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于2017年在北京召开,不失为全世界范围内政党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开端。又如,近两年来,中国、越南、老挝、古巴、朝鲜五个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层也实现了互访甚至多次会晤。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加强和完善党的自身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精诚合作,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的联合也日趋显现。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也更有理由基于意识形态的共同性,国家制度的同构性,历史联系的渊源性,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去建构彼此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9]
当前,虽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还存在着摩擦与斗争,但历史终将会按照《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目标方面前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N].人民日报,2019-06-01.
[6]鲁杰,刘欢欢.论《共产党宣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5).
[7]李彩艳.论全球化背景下无产阶级联合的必要性及可能性[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9).
[8]程恩富.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取决于国际无产阶级有效联合行动[J].国外社会科学,2012(5).
[9]李珍刚.论社会主义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治理[J].学习论坛,2018(10).
The “Abolishment” and “Establishment”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PAN Xi-hua
(Institute of Marxism,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contains the thought of abolishment and establishment.“Abolishment” means scientific criticism of capitalism,which is the revolutionary undertaking into which Karl Marx devoted his entire life and is deeply reflected in such aspects as the historical origin,essential character and intrinsic contradiction of the bourgeois society;“establishment” means probing into the laws of social movement and development and conceiving the beautiful vision of the trend of communist movement and the future society.Abolishment and establishment are both embodied in subject,object,approach and aim,and this thought is of a great contemporary value for grasping the ideological leadership,carrying out the Partys political education,building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kind,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 proletariat class.
Key words:The Communist Manifesto;abolishment and establishment;critical thinking;Marx;Eng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