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路径分析

2019-11-18 10:36冯果果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新常态

摘  要:大学生群体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新经济常态背景下客观理性审视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现象,需要清醒的分析,找到多渠道解决方案。本文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从政府、高校方面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大学生就业机制。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出经济新常态下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不断增长,需要的岗位不断增多,但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为社会就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企业岗位竞争激烈,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压力。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影响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方面的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支持帮助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问题中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在新常态下客观理性的审视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现象,出现实质是当前社会发展转型的负面效应,需要科学把握找到多渠道解决方案。

一、新经济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新形势

2014年习近平首次提及新常态,新常态是有别以往的新状态,具有稳定性的特点。经济新常态强调相对上个经济运行状态时期,是比较上一历史时期经济运行整体状况而言。新经济常态主要特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变为中高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中国社科院2014年发布《社会蓝皮书》认为,应把握好就业结构性矛盾,中国劳动力总量供给下降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下降。经济新常态下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我国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对就业状况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青年就业问题突出,大龄劳动者就业压力增大。技能结构矛盾紧张。

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十分紧迫。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经济增速换挡,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更大。技术性事业贯穿于新常态全过程,对大学生专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创新工作改革发展进入机遇期,促进大学生就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立足新常态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尤为迫切。

二、新经济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行政全面开放劳动力市场,大学生根据自身综合素质,发展潜力,到劳动力市场谋求职位。社会用人单位通过提供工作条件等吸引毕业生应聘。高校为大学生提供自主择业的指导服务。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制定有关规范保护毕业生就业的纪律原则等指导政策,各地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大学生就业具体政策措施等。随着市场经济纵深发展,高校着力于对本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具有专业化取向,以人为本的特点。

社会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就业信息网络服务,搭建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目前大学生毕业就业方面存在的严重信息内容短缺等问题,毕业生就业质量差,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要积极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网络,使大学毕业生由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快速实现就业。

(二)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些新常态,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民生的大事,各级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但目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政府是维持劳动力就业市场秩序的掌舵者,各级政府应重视发挥自身在就业市场具备的宏观调控功能,采取多种调控方式打击高校在办学理念,学科设置等方面存在的脱离市场需求的现象。

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各种组织主体的就业市场,由劳动人事部领先的劳动人力市场,各高校自行组织校内就业市场,其各自为政,破坏了就业市场正常有序的工作氛围。原因是政府未发挥有效的协调主导作用,因为政府未能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必要的监管,针对大学生就业歧视严重。

(三)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对待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存在不到位的现象。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课程重视度不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部分,高校应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相当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的意义认识不足,仅将教育对象狭隘的锁定为应届大学毕业生。课程内容简单,缺乏全程化习题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

很多高校根据自身需要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DNA我国上级机关目前尚未出台明确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规范。市场上有关大学生就业指导书籍不少,但没有具有权威性的教材可供选择。每所高校就业指导教材不同,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等方面缺乏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以课程作为唯一渠道,教学内容仅围绕就业信息进行,缺少对学生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的能力不足等关键问题的针对性指导。

(四)用人单位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学生本人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存在较大错位,及用人单位盲目看重高学历存在不合理科学取向所致。

用人单位追求高质量的人才选才标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不断提高对人才质量规格要求,目前很多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以学历一刀切的招聘方式变相将大学生就业能力考核排除在外。

当前中国人才市场主体中,普遍存在用工制度缺少科学合理性等问题,大部分中小型民企的问题更加明显。对企业人力资源储备造成了负面影响,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現实。

部分用人单位用工制度方面存在随意性等不合理问题。部分用人单位用人机制滞后,在人才激励机制方面缺少应有的规划,部分用人单位薪资水平缺乏竞争力,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薪资低的劳动报酬体系。部分用人单位存在就业歧视现象,对大学生户口、身高等方面存在严重歧视,不利于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角色定位

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多方的努力,政府需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应担当宏观就业调控者,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健全的政策帮扶体系。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必须强化政府在其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协同配合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缓解。目前就業制度逐渐演变成为政府宏观调控,高校组织推荐的新型就业面试,我国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定位经历了向宏观调控者的转换。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应妥善制定各项法律制度,仅靠增加市场就业需求难以确保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必须通过制定政策制度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如不断完善现行与大学生就业相关基本政策制度。高度重视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差异,促进社会保障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区域协调,为大学生户籍与就业地转移清除障碍。

(二)高校完善就业市场

各大高校制定年度招生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自身办学规模等综合因素,避免重复设置专业,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目前各大高校年轻教师在教学能力上有待提高,学校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督促其积极改善,难以提升教学水平,高校应积极改革师资队伍用人机制,为高校招生向质量提升转换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高校应建立长效就业指导机制,高校基本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很多对学生就业起不到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咨询指导,有效落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融入大学生教育中,针对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中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课程培训,在毕业年级强化就业指导力度。

大学就业主管部门应顺应就业形势,开拓新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原有就业市场有效维护需要高校注重强化与用人单位实际联系。立足市场进行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未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必由之路。

(三)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随着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的逐步增大,在选拔人才中涌现了一些不理性行为。用人单位应加强人才资源储备,引入竞争机制合理选拔新人,大学生就业不仅取决于自身能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用人单位人才观。人力资源超越机器等生产要素成本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用人单位要树立尊重人才的价值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

人才能否合理使用是衡量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标准,用人单位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招聘录用与单位需求匹配的合适人才,使其人尽其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秀的人才能为用人单位发展增加新的动力,用人单位根据新晋大学毕业生能力合理安排职位,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帮助其设立分阶段的目标体系。通过逐级提升的分类目标让毕业生逐渐明确自身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结语: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毕业生需要全面建立就业促进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本文立足当前大学生就业现实情况,指出现有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促进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基本思路。企业,政府等多方应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王佳茵.经济新常态下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4):18.

[2]张璐.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8):455.

[3]孙墨曈.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4]芮晓雯.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创新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2):85-86.

[5]徐舒宁,陈为旭.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10):53-58.

作者简介:

冯果果(1990-),女,河南省平顶山人,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新常态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