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泰昕
阿基米德说过,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忘却了昔日年少時对真理的热枕,在追名逐利的世态中,在盲目随从的氛围里,我们渐渐对真理产生了一种淡然和漠视。我们陷入了一个淡化真理的怪圈。
这种现象在国内并不少见。许多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往往缺乏主观能动性,他们追寻着老师的步伐,缺乏对事理的质疑和思考,从而形成教育界极大的诟病。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三点:其一,中华民族自古便推崇尊师这一传统。尊敬师长固然是好,但假若过度敬重老师的学术权威,往往会产生师言即真理的思维惯式,进而产生盲从。韩愈有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相较于西方课堂的多面性,国内的教育仍局限于板书,这就不利于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全面性,而这对盲从的产生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再者,盲从学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国内教育体制“分数至上”的影响。许多学生学习并不是为了对真理的执着,更多是为了拿到象征着“通行证”的学分。而这对教育和真理探索都是极其不利的。
莎士比亚说过:“有怀疑就有真理,因为真理是怀疑的影子。”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真理的发现无不是对事理的追问,其二者存在高度的关联性。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者,即指在认知过程中对所学的思考和质疑,其中所折射出的是一种执着于真理的精神;学者,则是对所思内容的验证和实践。一个时代迅速发展往往分不开其对事理探究的思潮。春秋战国,思想家们的思辨,对真理的质疑,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大格局,奠定了中华民族近千百年的思想框架;而西方哲学史上有关“人”的思考,则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狂潮,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思想武器。存疑,无异于创新精神的原动力。
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敢于质疑和追寻真理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昔日哥白尼“地心说”的大胆发问,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知要停滞多少年;如果没有昔日比萨斜塔上对权威的质疑,物理学的发展可能仍停留在没有依据的理论层次。法拉第说过,在学术上不盲从大师,他应重事不重人,真理应当是他的首要目标。学习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一个人如果缺乏对事理的怀疑精神,那么对其学术研究有什么结果是不太实际的。纵观千古浮沉,那些留下伟大科研的人无不有着刨根问底的科研精神,莽莽红尘,对于那些留芳之人,我们要学其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而对于那些盲从不知所踪的人,我们只能哀叹。
如果把真理比作海,那么当我们迷茫于水天之间,怀疑就是帮助我们划舟的桨。每个人在真理的探寻中都会遇到那个充满香气的塑胶苹果,而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敢于对事理发出自己的质疑,然后高举思辨的火把,在人生大道上浅唱真理之歌。
(素材来源:《作文与考试》本期 46页《真理是怀疑的影子》)
编辑/ 华放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