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
——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2019-11-18 22:33:13詹承东严金平
支部建设 2019年17期
关键词:浮桥渡河中央红军

■詹承东 严金平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8.6万人跨过于都河,从这里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一次抉择:中央红军主动长征。1933年9月,国民党集中优势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而中央苏区一方,则在“左”倾领导人的错误领导下,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在错误的军事思想指挥下,处于劣势的红军与敌人拼起了消耗,红军战士虽然浴血奋战,但第五次反“围剿”还是面临失败,中国革命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到了1934年4月至5月,广昌、会昌、建宁等地先后失守,中央苏区南北门户大开。面对国民党军的步步紧逼,红军只有主动撤出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才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重开革命新局面。此时,位于中央苏区西南角的于都,进入了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决策视野。

于都是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从于都出发,部队可以快速到达预定地点,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向西转移。当时,红军主力大都在兴国、宁都、石城、长汀一带作战,于都显然是前线部队快速撤离、集结的理想地域。并从政治条件看,红军在于都集结,能满足保密等政治需要;从物质条件看,于都相对周边县稻米充足,同时人口众多,可从人力、物力方面给中央红军以足够的补充。

一个秘密:30万于都人共同保守。1934年10月8日至17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以及红军主力部队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长汀等地陆续抵达了于都县城,8.6万人的中央红军部队,在这里集结休整并秘密转移。这对于当时拥有34万人口的小县城来说,压力非同小可。

红军渡河是在10月份,当时于都河处于枯水期,平均水深为1到3米。红军从于都的8个渡口出发时,有5个渡口是搭设浮桥。为使渡河行动不被敌军发现,所有行动只能在夜间秘密进行。从1934年10月17日夜间至20日,在4天的时间里,红军每天下午5点开始架设临时浮桥,通宵渡河后,第二天早上6点半之前又将浮桥拆除,反复拆搭有15次之多。为了不留痕迹,红军夜间渡河时,每个连队只配发4个火把,早上还要把河滩上的脚印清除掉。

在于都人民的紧密配合下,8.6万人的中央红军渡河时敌人竟毫无察觉。直到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敌人才知道红军已经向西南突围。这段历史被后世誉为“30万人共守一个天大的秘密”。

一艘渔船:承载于都人民的红土情怀。“曾大爷捐寿材搭浮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长征出发搭设浮桥时,能用的木材都用尽了,这时一位姓曾的老大爷将自己百年后用的棺材板也拿了出来……如今,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还陈列着搭浮桥用的门板、渔船,还有船篙。而其中的渔船和船篙,一样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1934年10月16日,正在于都河鲤鱼潭河段撒网捕鱼的李声仁几人被红军招呼到岸边,并被告知说:“我们有大批队伍要在晚上渡过河去打国民党反动派,想请你们帮忙渡河。”当听说是自己的队伍要渡过河去打“白狗子”,李声仁二话没说,当即答应下来。下午5时,李声仁和父兄等人就把十几条渔船撑到鲤鱼潭河段的北岸。红军分批依次登上了他们的渔船。当他们把这支红军队伍全部送过河时,已是凌晨4时了。

第3天,又有一批红军队伍要渡河,李声仁和父兄等人从晚上7时开始,将一船又一船的红军官兵送过河去。直到早晨5时,才把红军全部送完。当时,他们也不知道渡送的是哪支红军队伍,后来才知道是红军中赫赫有名的左翼后卫红5军团第13师。

猜你喜欢
浮桥渡河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金秋(2023年16期)2023-11-25 07:38:10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 01:48:58
家乡的那座浮桥
照相机(2022年12期)2022-02-09 09:13:50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文史春秋(2019年7期)2019-09-10 08:36:32
众猴渡河
开路先锋舟桥部队
学与玩(2017年2期)2017-03-21 17:39:11
善为『竹筏』巧『渡河』——谈过渡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四渡河大桥:划过天际的最美“彩虹”
贾人渡河
新年“希望球”
环球时报(2010-01-01)2010-01-01 10: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