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传斌
做任何事情都要得其要领,领导干部为政也是如此。古往今来,为官或为政之道一直备受人们的重视,也一直是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讲:“故人主,天下之利势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者必将道也。”在新时代,要想成为一名好干部,应该时刻谨记并恪守“五字”为政之道:“廉、公、勤、忠、慎。”这既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座右铭,更是其安身立命的“护身符”。纵观历史上那些深受百姓拥戴和推崇的官吏,几乎都是践行“五字”为政之道的典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历史思维,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为政智慧。
古人讲:“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这里的“忠”是指忠诚、忠心,其对立面是背叛。“忠”在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历来被看作是一个人的修身之要、安身立命之本。在中国历史上,“忠”时常被作为评价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正所谓“忠臣名垂青史,奸臣遗臭万年”。南宋文天祥讲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朝林则徐讲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近代政治家谭嗣同讲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掷地有声、耳熟能详的名言都是不同时代对“忠”字的最佳诠释。
古代为官智慧告诫我们,今天为官同样需“忠”。领导干部要做忠诚从政的“明白人”,必须把对人民忠诚与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融为一体。对人民忠诚,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民造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做人民公仆。对党忠诚,要把为党尽职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对国家忠诚,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坚决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的言行作斗争。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指出:“政者,正也。为政之道,莫若至公。”这里的“公”是指公正、公道,其对立面是偏私。公正是领导干部从政之根本、用权之准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官德。古人讲:“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这告诉我们,身居官位,履行职责,应把公正放在首位。领导干部从政,必须要秉持一个“公”字,为官公正才能树立个人威望、得到民众拥戴和尊重。从古至今,公正始终被视为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无数事实充分说明:公正为官,则得人心、受尊重;反之,则失人心、遭唾弃。千百年来,包青天的故事一直被人们竞相传颂,包拯之所以受人如此敬重和爱戴,是因为他铁面无私、公道正派、公正为官。
古代官箴中讲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此言一语中的道出了“公”和“廉”的为官之道。古代为官智慧告诫我们,领导干部为政应“公”,要做公正从政的“公道人”。一是要坚持秉公用权。领导干部手中掌握一定的公共权力,掌权用权最重要的是要出于公心,在工作中做到公正处事、公道用人,自觉做到不弄权、不揽权、不越权。二是要坚持公私分明。领导干部为官从政要树立正确的公私观,守住公与私的分界线,做到公私分明。三是要坚持办事出于公心。“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办事公道,不徇私情,不以个人好恶行事,自觉做公道正派的表率。
晏婴在《晏子春秋》中讲:“廉者,政之本也。”这里的“廉”是指廉洁、清廉,其对立面是贪污。廉洁历来被视作从政的根本和基石,是为官从政者的本分。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六者皆以“廉”为本。“官若不清,虽有他美,不得谓之好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悬鱼太守”“半鸭知县”“一钱太守”“四知先生”等清官廉洁从政的典故家喻户晓,一直被老百姓千古传诵。
“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韩非在《韩非子》中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贪念如同大火,不遏制就会迅速蔓延;欲念如同洪水,不控制就会形成灾难。古代为官智慧告诫我们,领导干部从政须“廉”,做廉洁从政的“清白人”,应始终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廉洁自律是干部从政的底线,是从政的最起码要求。干部廉洁自律,一是要筑牢思想防线,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二是要守住底线。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守住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和道德底线。三是要不断加强自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是做人、做事、做官的根本。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领导干部从政应常怀律己之心,不断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里的“勤”是指勤勉、勤奋,其对立面是懒惰。“勤能补拙”“天道酬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些古语都向人们深刻揭示了“勤”的重要性。“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实现梦想、专家学者做科学研究、干部从政等,各行各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勤”这个字。勤政是古今官员最基本的品格和必备素质。干部要勤于政务,不能懈怠。如果一名干部懒政怠政、为官不为,即使他是廉洁的官,那也不能称之为好官,也属于不称职。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勤奋是实现远大志向的重要途径。古代为官智慧告诫我们,领导干部要“勤”,做勤勉从政的“用功人”。一是要勤奋好学。“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好学才能上进。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的道理,牢固树立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学习本领,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二是要有“五勤”。清代名臣曾国藩提出,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二曰眼勤、三曰手勤、四曰口勤、五曰心勤。”“五勤”为官之道对当前领导干部为官从政仍有重要启发。三是要勤于政务。为政不能懒政、怠政。“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领导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工作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撸起袖子加油干”,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国语·周语》曰:“慎,德之守也。”这里讲的“慎”是指慎重、谨慎,其对立面是粗心、轻率。《诗经·小雅·小旻》有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老子指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官务必要小心谨慎。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堪称为官“慎”的典范,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他曾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领导干部如果在工作中不注意或忽视了“慎”,则很容易出乱子、犯错误。正如《后汉书·郭陈列传》所讲的“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古人讲:“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古代为官智慧告诫我们,领导干部当“慎”,做审慎从政的“细心人”,需要做到“八慎”:即慎独、慎微、慎权、慎欲、慎好、慎言行、慎交友、慎始终。在“八慎”中尤其要注意“慎独”“慎微”,这是领导干部审慎为官的基础。一是为政要慎独,克己慎行。慎独既是一种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礼记·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第二,为政需慎微,见微知著。古人云:“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慎微就是警惕于事物细微之处。领导干部为官要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要知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综上所述,“忠、公、廉、勤、慎”的为政之道,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凡是历史上被人民唾弃的官员或者是近年来落马官员,几乎都是“五字”中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出了问题。“忠、公、廉、勤、慎”五个方面相辅相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各级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缺一不可。“五字”为政之道,一直被视为为官从政的“五大法宝”,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对各级领导干部更好地从政、更好地为民服务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