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促转”的山安模式
——长篇纪实《唯有改革》解读

2019-11-18 17:55:42徐补生
支部建设 2019年35期
关键词:山西转型改革

徐补生

“改革不能落后,改革必须先行。”以改革促转型,是国企国资改革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后,新一轮国企国资改革启动,山西国企国资改革大潮再起,力争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三年来,山西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用足非常之力,坚守恒久之功,不断加强改革顶层设计,通过实施2018 攻坚之年,在补考中赶考,特别是省属国企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推进会、全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会、全省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相继召开,极大地推动了国企国资“以改促转”。目前,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在全国前列。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不仅实现了质效兼得稳中向好、“结构反转”,而且后发优势明显,创造了国企国资“以改促转”的山安模式。

实现转型发展,唯有改革创新。这是“以改促转”山安模式给出的准确答案,也是新书《唯有改革——山西安装集团的奋进之道》作出的主要阐释。作为一个有着近70 年历史的大型国企,山安前身为建工部第八工程局第二安装公司,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承担了建设人民大会堂最为艰巨的任务——安装穹隆顶部正中巨大的五角形灯,也由此铸就堪称山安魂魄的“红星精神”。中国安装协会会长田秀增为该书作序指出:“在我与山西安装多位老领导的接触过程中,从他们身上感受到非同一般的奋斗激情和创新意识,山西安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和创新实践,特别是近五年来的成绩有目共睹。他们的改革和路径探索,或许可以为中国安装协会中不同类型的会员企业提供成功的路径选择。”

其实,“以改促转”山安模式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对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的山西国企国资改革同样重要。2017 年初,面对改革滞后、错过窗口期、已到非改不可地步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以汾酒集团率先签下“军令状”为标志,山西新一轮国企国资改革的大幕开启,一系列新政接踵出台。2018 年,省属国企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推进会召开,实施国企国资改革攻坚年,明确改革8 方面28 项重点工作,基本覆盖了加快产业创新转型、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强国资监管等多个方面。进入2019 年,全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会、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相继召开。当此之时,审视早改革、早受益的“以改促转”山安模式,其经验做法尤为令人期许,不仅可复制、可推广,更具有鼓舞人心、激励士气的作用。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真正地解放思想,就难以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曾经,山安也像所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经历了改革所带来的阵痛。但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在至为关键的十字路口,抓住窗口期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以2012 年推行股份制改造为转折点,完成了对自身影响深远的体制变革;以2013 年公司领导完成换届交接为新起点,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2014 年中标“太古供热项目”为切入点,倒逼转型步伐加快,进入投资领域;以2015 年发布“十三五战略规划”为制高点,先后成功申报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晋级石油化工工程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双特双甲”资质企业。可以说,巨变源于改革,也归功于改革,是解放思想,创新理念,让他们打破了束缚手脚的旧套套,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旧框框。

转型发展,需要持续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换言之,转型发展终归要靠改革创新引领。从昔日“建筑铁军”到今日“建设劲旅”,山安能够发展壮大、羽翼渐丰,拥有一个新三板挂牌子公司、二个甲级设计院、一个研究院、一个省级技术中心、十个子公司和遍布全国的七个区域分部,形成“设计咨询、投资建设、建筑施工、运营维保”四位一体的完善产业链,是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也正因此,山安能够始终坚持科技兴企、质量强企,累计获得鲁班奖12 项、国家优质工程奖7 项、中国安装之星13项、部级优质工程奖25 项、上海白玉兰奖5 项、山西汾水杯奖45 项、上海申安杯14 项、山西省优质工程奖67 项,以及中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上海市政金奖、山西省市政金杯示范工程、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等200 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同时,累计创国家级工法4 项,省部级工法149 项,国家发明专利13 项、实用新型专利13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 项,国家级QC 成果28 项。

改革创新,不仅需要勇于前行,更需要敢于担当,同时也需要智慧卓越。正所谓:“坚持什么与放弃什么,凸显出的是抉择者的勇气,以及内在的智慧。”被山安人称为“里程碑式一战”、堪与安装人民大会堂五角星灯相提并论的太古供热项目成功实施,就证明了这一点。当时该项目需要投资6 亿元,而山安净资产总额才有一个多亿,不仅投资额度远远超过企业承受能力,而且是第一次走出传统施工方式,进入投资加运营模式。如果无法如期完成,不仅要蒙受巨额经济损失,而且因为这是一项民生工程,还须承担更大政治风险。但最终,因完美施工和成功运营,不仅使其成为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单体供热系统,实现多项工艺在全国首创,而且实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完美结合;不仅促使“山西蓝天”之后成为山西建筑企业在新三板上市的第一股,更为山安后来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和品牌效应。

改革创新,既能为转型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也可使企业树立崭新形象。实际上,企业良好形象的确立,客观上固然离不开业绩和口碑,但本质上也需要擦亮窗口,注重形象工程。山安位于综改示范区的新总部科研楼建设就是这样,一般情况下,两座并列的12 层楼,总建筑面积4 万余平方米,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项普通工程,只需按照质量标准完成即可。所以,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它在建成后会成为“明星工程”,不仅节约投资200 多万元,产生两项QC 成果,而且问鼎鲁班奖,拿到了行业内奖项的“大满贯”。更何况,整个施工没有用名贵建材,完全是“粗粮细作”。而之所以能够做到,就在于工程被提升到了事关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此后,山安把藉此获得的“中国安装之星”奖杯复制放大做成雕塑,立于新总部门口,更是极大地提升了员工的荣誉感和公司的美誉度。由此,不禁让人想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极富哲理的话,同时也由衷感受到,企业的品牌效应真的是无处不在。

改革创新,光有胆略和勇气还不够,同时也需要深谋远虑,更离不开高瞻远瞩。山安在公司规则和架构日趋完备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化”定位——公司集团化、分公司专业化、项目精细化。比如集团化,不仅是资源的集中,而且是主业创规模、多元创收入。事实是,几乎所有优秀企业都或多或少地进行着多元化的努力,而其陷入危机和走向衰亡也都与多元化扩张战略有关,巨人集团、三九集团均跌在多元化的陷阱中;海尔因进入医药、物流、餐饮等行业而使多元化之路开始走向坎坷;格力的多元化业务也很难说得上成功……实践证明,多元化的成功率与主业关联度越大,成功率越高;反之,关联度越小,成功率越低。此即“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理念。正是建立在这样的深刻研究和科学认知上,山安倾力打造山安蓝天、山安茂德、山安立德、山安碧泉四大投资平台,实现了投资业务与建造优势、PPP 模式的密切相关,确保了建造业务的全面开花和多元发展,同时也使转型升级之路越走越宽。

转型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终究需要依靠人才作为支撑。有专家曾指出,我省转型发展遇到较大困难,与现有人才不能满足需要大有关系。山安“以改促转”是从大胆使用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开始的,而且始终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第一要务,真正践行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先进理念。这从山安改制完成后迅速实现公司班子年轻化,以此解决冲劲不足的问题;通过“精粹计划”,让数十名年轻人走上中层干部管理岗位;第一时间将技术部升格为技术中心,以此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成立“梁波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主要是围绕BIM 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培养和引进人才;要求所属单位每年从总产值中列支不少于3%的资金用于研发,2015 年至2017 年累计为此投入3.69 亿元;重视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达成长期合作研发协议等均可看出。实践证明,以改革促转型,最重要的出路在于人才创新,唯有以人才为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加速创新资源的集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道在日新,“技”亦须日新。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运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兴起,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深远、无所不在,是前三次变革无法比拟的。“得数据者得天下”,企业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当然不能置身局外,必须运用信息技术为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装上腾飞之翼。因此,山安早在2014 年便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亦即“两化”融合战略,目前已基本实现上下贯通、左右衔接、覆盖全面、流程清晰、简约高效的标准体系,形成一体化的企业运营开放平台。BIM 技术被称为“指尖上的建造”,业界有“谁掌握了BIM,谁就赢得未来”之说。所以,山安“梁波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自2015 年11 月成立以来,坚持以“BIM 技术创新及应用”为主体,与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联合构建开发BIM云平台,在项目设计、建设、施工、运维中推广应用BIM 技术以及相关衍生技术,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作出突出贡献。今年10 月18 日召开的全省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牵引,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山西转型发展提供硬支撑。从实际看,山安这方面已经走在全省前列。

改革创新,还必须有“走出去”的气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走出去”是必由之路。同理,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优,“走出去”也是必然选择。山安原先的“走出去”,指的是业务和项目,事实上这也是不少现今山西企业“走出去”的要义。而今日山安,“走出去”已经变成了以分公司、子公司开疆拓土,真正扎根到驻地,实现了员工是当地人,企业也成为了当地的企业。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考虑到山西的体量和市场有限,实现了“走出去”,市场就会无限放大,前景也自然会无比广阔。事实是,由于实施“走出去”,在全国总共布下7 个区域分部,山安已基本上覆盖了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所有城市,对于市场的培养、研判、监控和管理都起到了关键性的支撑作用。显然,这对我省正在大力扶持重点国企和大型企业“走出去”对标一流,既是一种正向的激励,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百舸争流,各有其道。以改革促转型,以创新谋升级,山安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之路。概括起来,一是在体制改革中做到“变与不变”,实行了企业改制、公司治理、员工持股,谓之“变”,坚持国有性质、党委领导、红色基因,谓之“不变”;二是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有破有立”,敢于对旧的经营模式“破传统”,勇于在新的业务领域“立新标”;三是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传承创新,在传承“红星精神”“小炉匠”精神的前提下,注重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战略创新、品牌创新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而其最大的启示则是,唯有深化改革才有好的出路,唯有创新驱动方可转型发展,唯有奋斗拼搏才能成就辉煌。同时值得期待的是,已经全面展开的山安分公司、子公司混改,必将使“以改促转”的山安模式更为立体,也更加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山西转型改革
我在山西等你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8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8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山西叹五更
青年歌声(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42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