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资深文化评论人
中国的电影业,在2019年其实过得还算不错,提前近一个月票房就超越了去年全年的609亿,仍然呈强劲增长态势。这样的增长来之不易,尤其是在所谓“影视寒冬”的背景下,创作者的用心与观众的热情,共同抵御住了寒流,使得国产电影,安全地走出了预期当中的危险期。
在春节档《流浪地球》爆红之后市场疲软,接下来的几个月,不少影院冷清得像要关闭,确实,那段时间也传出过一些地方影院关门的新闻。好在出现了两个救市现象,一是暑期档《哪吒之魔童降世》带来了真正的国漫崛起,一是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片连发,推动主旋律电影创作进入新境界。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个奇迹,一名名字叫饺子的80后导演,学医出身,一出手就拍了部最终票房为49.74亿元的惊人之作。饺子的出现宣告:电影创作真的变天了。驱动这种变化的动力来源其实很简单:爱电影者得市场,唯有热爱二字,才能解释这些“闯入者”的成功。
国庆档三部主旋律受欢迎是必然,提前启动,定位精准,主题鲜明,情绪克制,视角朴素……精心的筹备与创作,与观众的普遍情绪迎面相撞,有了“天雷勾地火”般的效应。以前观众有个天问: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拍出好莱坞那般的主旋律电影?现在国庆档三片就给出了答案,我们的主旋律创作已经找到了基本规律,懂得了如何低视角切入、朴素叙事、以平凡动人,懂得了把宏大的家国情怀,落实到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鸡毛蒜皮,但这不是学习好莱坞的结果,而是中国电影人用实践战胜理论的阶段性胜利。
当然,一个丰富的市场仅有高票房的大片是不够的,2019年应该被记住的,还有一些富有人文气息的电影佳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电影应该是《地久天长》。王小帅执导的这部作品,拍出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生存庄严感,片中人物的庄严,来自人心的清白与坦荡,他们可以守住底线,勇敢地对伤害进行阻隔,也来自他们的不遗忘,他们选择记住痛苦,但不是为了仇恨与报复,而是为了追求救赎与和解。观看《地久天长》这样的电影,会让观众在走出影院之后有一种释然与畅快。
现实题材是2019年电影的一个亮点,《少年的你》把主题聚焦于校园霸凌,推倒了一堵通往校园生活不为人知一面的围墙,用社会与情感眼光,对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进行了一次扫描,这样的电影无疑具有一种“清洁”作用,如何理解未成年人,对许多大人来说都是一门艰难的功课,而《少年的你》帮助成人世界与未成年人世界建立了一条沟通渠道;《狗十三》与《少年的你》异曲同工,它的现实主义色彩要远远大于它的青春成长元素,它像一根尖锐的针一样,刺向无数人不愿、不忍、不堪面对的窘迫现实,同时巧妙地以家庭这个单位作为镜子,映照出社会运转过程中丢失情感元素后带来的尴尬。
低成本电影影响面小,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后劲力量,另一方面,低成本作品在捍卫电影本质方面所传递出来的那种固执令人感动。
霍猛导演的《过昭关》拍摄仅花费了40万元,却在国内外连连拿奖,这部影片用公路电影的模式,拍出了乡村生活的一种仪式感,以及令人震撼的低调情感;另外一部由徐磊执导的《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体面的电影”,它为被污名化的乡村与农民进行了一次正名,让观众看到了农民身上的智慧与优雅,为观众进入农村与农民的内部和内心,提供了一条宽阔的途径。进入舆论场的小成本电影,还有《过春天》《四个春天》等作品,这些电影虽然没能在票房上收获太多,但还是展示了国产片创作的多样性。
2019年能看到这些电影让人觉得欣慰。电影表面上是可以被资本与平台左右的,但在内里,起到核心作用的,永远是创作者,只要创作者热爱并尊重电影,他们就会用无形的力量来扭转跑偏的轨道,让电影回归本质走向观众,有了这样的定力,电影业何惧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