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货币政策的描述,已经没有了“中性”二字,这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因此,不少人认为央行政策开始转向,关于“大水漫灌”、量化宽松的说法也开始不断出现。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相关数据,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社会融资数据始终处在合理范围内。从历史来看,每年一月份社融激增是正常现象。同时,市场预期2019年利率存在下行压力,这也刺激了银行尽早投放资金以获取更高的收益。2月份社融规模增量仅为703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减少4847亿元,除了季节性因素,也从侧面反映了金融供给仍然是谨慎的,这一数据变化也与“大水漫灌”下社融增长率幅度提升的情况不符。
贷款增速也相对平稳,1月份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同时,1月末 M2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到了2月末,M2余额186.74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4个和0.8个百分点。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央行进行流动性补充并不多,M2的增速和社融的增速,大致与潜在产出的增加水平保持一致。
从银行间拆解利率来看,当前shibor指数相较于去年和前年处于较低水平,但与2016年水平相当,依旧在正常范围之内,并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的情况。
其次,央行进行流动性的投放,其主要目的是想要解决资金流动补偿的结构、机制问题,还不是“大水漫灌”。央行依靠定向的降息和贷款投放来弥补传导机制的缺陷,也是必然之举。TMLF的推出就是针对性的优化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流程,解决他们所面临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这其实是一种定向的、有目的性的投放贷款,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有这种资格。
因此,央行行长易纲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特意强调,货币政策之所以没有提“中性”,是因为这样表述更简洁,实际上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没有变。
当前,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中国金融领域中存在已久的货币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
首先要加快经济转型和深化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正迎来新的机遇期,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资本具有逐利性,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的领域必然更能得到资金的青睐。因此,中国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中国经济质量优势。
其次要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改善传导机制。2019年中国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一方面国内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美国货币政策以及英国脱欧等外部事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此,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而美国加息预期下降,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减轻,外部环境对中国的货币政策约束下降,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今后更多宽信用政策还会在路上。
另外,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应该重新建立起金融机构对融资主体的信任度,那么客观上需要融资主体加强自我的约束。例如,融资主体要更客观地反映财务数据,反映真实的经营情况,明确经营的主线等等。今年债券市场就出现多起民营企业恶意逃废债的事件,前期也出现个别公司获得纾困贷款之后,股东顺势减持的事情,都会打击金融机构对融资主体的信任。
此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标并不是要给所有的企业融资。目前中国企业整体杠杆还处于高位,去杠杆仍是宏观的大方向。疏通货币传导机制,就是让资金更多地进入那些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有竞争力的企业,而不是那些落后产能以及国家限制的行业。2019年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部分企业难免会出现经营困难,而金融机构也将面临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