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张恒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和农村产业等相结合的多种生产性保护路径,贵州的传统村落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乡村发展活力得到激活。
传统村落留存了中国几千年璀璨的农耕文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贵州传统村寨资源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具有600年以上历史的文化村落景观有1800多个。
今年6月,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中,贵州179个村寨入列,累计724个,一跃成为全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省份。
多彩贵州化身为“宝藏贵州”,离不开贵州多年来上下齐心的努力,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努力让传统村落美起来、强起来、富起来,并不断探索传统村落有效利用、合理开发的方式和渠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榕江县宰荡侗寨、归柳侗寨,由于对传统村落保护不当,村容村貌遭到破坏,过去游人如织、宾朋满座的热闹景象一去不复返,村民收入大幅减少。今年2月27日,由榕江县检察院起诉榕江县栽麻镇人民政府怠于履行传统村落保护职责的行政公益诉讼案,在榕江县法院开庭审理。这是全国检察机关保护传统村落依法提起的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依法治理,离不开立法的支撑。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在全国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贵州就出台《贵州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对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并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民族村寨,要加以保护”,一些村寨得以保存,其文化也随之最大限度地留存下来。
2003年实施《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5年出台《贵州省文物保护条例》,2012年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均从法律层面强化了村落文化的保护。2017年8月,贵州又颁布了《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成为全国第一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省级条例。
与此同时,贵州各地也结合实际进行大胆的立法探索。黔东南州是全省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地方,相继出台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保护办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办法(试行)》等;铜仁也出台了《铜仁市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办法》《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标志着全省传统村落保护进入法治化轨道。
此外,贵州还在2015年成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5亿元传统村落专项资金,合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确保传统村落如期脱贫出列,切实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是一个有800多年历史的侗寨,有着“男声侗族大歌之乡”之称。每年秋收时节,层层禾晾形成一道道金色屏障,把鳞次栉比的侗家吊脚楼、鼓楼围在村中央,保存相对完好的侗族村寨遗产和农耕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按照创建“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民族乡村旅游示范区”定位,包括黄岗村在内的9个传统村落示范村,利用自身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和生态资源,通过实施村寨环境综合整治、精品酒店建设、精品民宿改造、村民服务技能培训等项目,整体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东说,黔东南州正努力建立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长效机制,分门别类打造精品示范点,旨在“打造一个、示范一片”,并在政策框架内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并重模式进行探索。
不仅如此,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生态博物馆等也遍地开花。据了解,到2020年,贵州将命名1000家传习所,形成带动有力、传承有效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基地。
此外,贵州于2018年启动100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采取信息化手段,为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古街小巷、古树名木、民风民俗等建档立卡。目前,贵州省级数字博物馆已基本建成,入馆传统村落120个。
随着贵州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从战略层面强化了村落文化的保护,滋养在村落里的文化,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政府主导的旅游开发、数字博物馆建设、生态博物馆建设、村企合作、村民自治等多措并举方式,提升了贵州村落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促进了村落文化的本土认知及传承。
保得住村落,传得了文化,更重要的是让村落富起来、强起来。
在黔西南州贞丰县者相镇纳孔村,幽静的河水,绽放的小花,袅袅的炊烟,菜畦中的犬,木凳上小憩的猫,构成了人们对乡村所有美好的想象。得益于保存相对完好的布依族风情,纳孔村用产业留人,让人气、文化回归乡野。
“几年前,纳孔村村民大多还住着破烂瓦房,是三岔河景区和双乳峰景区旅游热为纳孔布依古寨带来了经济效应。”纳孔村“布依之家”农家乐老板余家祥说,“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风貌赢来了大量游客,如织的游人让当地餐饮业、乡村客栈、布依特色小吃及民族服饰的经营与发展红火起来。”
而在雷山县麻料村,村民常年从事的银饰锻造业,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从2017年开始,麻料村全村入股近100万元成立麻料村银饰公司,同时申请58万元扶贫资金建起了银饰博物馆,以利益联结的方式惠及47户贫困户。这种形式还吸引了近1/3的银匠回到村里。
此外,通过发展手工技艺与保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黔东南州凯里市、雷山县、台江县等地已形成一批银饰、刺绣手工示范区,让“指尖技艺”变成真金白银。
曾经看似“平平无奇”的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中不断脱颖而出,在妥善的保护之下留存古老记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已有460多个传统村落脱贫出列。
作为农业文化的遗产地,传统村落振兴仍然任重道远。但是在乡村振兴中,贵州以尊重传统村落发展规律、文化传承、历史价值为底线,做活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文章,让村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得到保护,着力在根本上守住乡村文脉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