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路路
摘要 在介绍皖南烟区上部叶比例过大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发生原因,并从农艺措施和组织措施2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缓解工商供需矛盾,提高烟农收益。
关键词 烟叶;上部叶比例;原因;对策;皖南烟区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8-003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卷烟企业对原料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订单生产的不断完善,工業企业对上部叶的需求逐年减少,皖南烟区的上部叶生产比例过大,给公司利益和烟农利益都造成很大影响。一般烟叶生产和收购,上部叶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约为25%,而工业的实际需求却不到20%,皖南烟区在分级收购后的上部叶比例高达30%,产大于销的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如何解决皖南烟区上部叶比例过大的问题,对于实现订单生产和提高烟农利益至关重要,对于烟区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上部叶比例过大的现状
通过对泾县烟叶工作站2013—2016年收购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农的上部叶比例均值高达30.52%,这与当前工业的订单需求(20%以内)严重不符,上部叶比例过大会导致收购均价降低,烟农的利益受损,收入出现大幅降低(表1)。上部叶产出比例大,工业需求降低,供需矛盾突出,如何降低产区上部叶比例过大的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原因分析
2.1 烟叶生产过程中农艺措施不当
2.1.1 氮肥施用量过大。氮肥是影响烟叶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烤烟移栽密度和留叶数一定的情况下,烟叶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单叶重和叶片厚度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烘烤设备的智能化,烘烤水平的不断提升,许多烟农敢于多施肥料,以追求高产高效。据调查,皖南烟区部分烟农存在烟叶公司提供的肥料基础上另在市场上购买肥料的现象,施氮量过大导致上部叶过厚、烟碱含量过高、刺激性大,最终导致上部叶产量增加,质量下降。
2.1.2 单株留叶数过少。单株留叶数是调节烤烟单叶重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在施肥量和移栽密度一定时,烤烟单叶重随着单株留叶数的减少而增加[1]。自从实行国标42级烤烟收购标准以后,部分烟农对烤烟国家标准产生了片面理解,认为烟叶越长,价格越高,导致烟农采取少留叶来增加叶片长度,一般为12~14片(有效叶),结果导致烟株生长不正常,呈伞形,上部叶过大、过厚,烘烤颜色过深、组织粗糙、油分少、烟碱含量高、刺激性大。这部分烟株的中部烟叶通常表现为上部叶的特征,最终导致一部分中部叶不得不作为上部叶来收购。
2.1.3 打顶时期不合理。烟株打顶时期的早晚直接影响上部叶的生长发育,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烟株的长势长相、土壤肥力、天气情况等灵活掌握。近年来,随着施肥水平的不断提高,施肥不足的田块已经很少见,绝大部分烟田施肥量较足,烟株长势较旺,但烟农为了增加叶片长度,尤其是烟株的顶叶长度,不管烟株的长势如何一律早打顶,结果导致部分施肥量较足、土壤肥力较高的田块烟株长势过旺,上部叶过大过厚、成熟慢、组织粗糙,烘烤后颜色过深、油分少、烟碱含量过高、刺激性大。
2.1.4 种植密度过小。烟株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烟株个体的发育,在施肥量和留叶数确定的情况下,烟株的密度越小,单株的营养面积就越大,烟株的个体发育就越大,叶片就越长越厚。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烟农为了追求单叶重,采取了降低密度的办法,导致烟株长势过旺,结果致使上部叶过大过厚、成熟慢、组织粗糙,烘烤后颜色过深、油分少、烟碱含量过高、刺激性大。
2.1.5 灌溉不及时。在皖南烟区,许多烟农往往只注重旺长期旺长水的灌溉,而忽略了成熟期成熟水的灌溉,导致许多烟田在成熟期不能及时灌溉。因此,在干旱情况下,烟株上部叶的叶片细胞不能充分伸长,组织紧密,叶片过厚,品质下降。
2.1.6 上部叶采收成熟度不够。皖南烟区户均烟叶种植规模较大,户均种植面积达到5.33 hm2,且采取“烟—稻”的种植模式,烟农在烟叶采收结束后要抢栽一季晚稻,为了确保晚稻的收成,大多数烟农部分烟田的上二棚以上烟叶没有达到成熟便采收烘烤,导致烤后烟叶结构紧密,油分少,烤后单叶重增加,一些能够优化到中部叶的上二棚叶也无法优化。
2.2 分级收购过程中人员技能偏弱
2.2.1 分级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偏弱。分级人员技术水平一直是困扰烟区发展的一大难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减少,年龄逐年加大,一些年龄大、技术底子薄的人员不得不加入分级队伍当中,导致一线分级人员接受技术培训能力低、技术进步慢等问题。烤烟在初分时,绝大多数分级人员不能很好地分清部位,导致“中混上”“上混中”的现象经常出现。
2.2.2 收购人员技能偏弱,指导力度不够。引导收购分级,收购人员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初分烟叶的等级质量。烟农有句俗话“收购怎么收、烟叶怎么分”,因而收购人员对部位的精准把握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收购过程中,收购人员未能及时发现混部的现象,或者发现问题后没有及时向分级人员传递信息,导致上部叶混中部叶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3 对策
3.1 农艺措施
3.1.1 控制施氮量。对于施氮量过大的烟农,要求降低施氮量,皖南烟区施氮水平应控制在210~240 kg/hm2。施肥时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茬口、不同的土壤肥力状况灵活掌握施氮量[2]。
3.1.2 合理留叶。近年来提倡留叶数要保持在14~16片,同时在技术指导时及时纠正留叶数过少的现象。在生产实践中,对于土壤肥力较高、施肥量较足的田块,打顶时适当多留叶(16片);对于土壤肥力低、施肥水平低的田块,适当少留叶(12~14片),以确保株型正常。
3.1.3 合理密植。烟株密度过小,会使烟株的个体发育过旺,叶片过大过厚;密度过大,又会影响烟田的通风透光,降低烟叶质量。皖南烟区近年来推广了一种新式株距定位器,已经将株距稳定在45 cm[3]。
3.1.4 灵活打顶。打顶时期应视烟株的长势而定,通常情况下,烟株长势较弱的田块,应在烟株现蕾时打顶;烟株长势较旺的田块,应选在50%左右中心花开放时打顶。
3.1.5 合理灌溉。为了防止干旱年份上部烟叶过厚、尼古丁含量高、刺激性大,在灌溉技术上不仅要重视“旺长水”的灌溉,更要重视“成熟水”的灌溉,以利于上部叶细胞充分伸长,降低叶片厚度。
3.1.6 充分养熟。通过适当提前移栽期和实施“停炕养烟”技术,确保后期烟农不抢采上部烟叶,充分养熟后,能降低上部叶厚度,改善上部叶结构,使上二棚烟叶烤后特征更适宜优化。
3.2 组织措施
3.2.1 提高分级收购人员技能水平,规范持证上岗。為增强烟叶收购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及技能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公司要加强对烟叶分级收购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要加强烟叶收购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烟叶收购工作人员要做到持证上岗。凡业务培训必须考试,考试不合格不得持证上岗,不得进入分级收购队伍,确保烟叶分级收购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
3.2.2 加强分级现场管理。①强化分级组内流程。分级小组按照一组4人3工位组合,工位一进行分组(剔除青杂和分清部位),工位二进行分级,工位三进行提纯,其中每个工位必须由经过培训后合格的分级师担任。②对样分级。对照仿制样品,按户按炕制作分级对照样,利用每日晨会统一巡检员和分级人员目光[4]。③验收称重。巡检员要及时对初分后的单等级烟叶进行验收,尤其要把关好B2F等级中混中部烟的情况,验收合格后方可过磅称重,不合格的烟叶要求退回整改。
3.2.3 加强部位识别技能培训。烟叶的部位主要从烟叶的脉相、叶形、叶面、颜色等方面识别,利用眼看、手摸的方法综合判断分析[2]。观察脉相主要是看主脉和支脉粗细遮盖或显露程度,上部叶主脉以粗至较粗为主,主脉较显露至突起;观察叶形,下部叶较宽圆,中部叶宽至较宽,上部叶较窄;观察叶面,下部叶较平坦,中部叶较皱至皱,上部叶明显皱缩;感受厚度,下部叶多薄至稍薄,中部叶多为稍薄至中等,上部叶稍厚至厚(表2)。
3.2.4 建立站内站外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分级收购期间利用微信平台,建立站内站外信息沟通共享机制。站内主检在收购中发现混部等其他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各分级点,各分级点存在疑惑要及时与站内沟通,也可邀请公司质检组现场给予指导,把混部的问题降至最低。
4 成效分析
通过田间农艺措施的改进及加强分级人员技能培训等分级管理措施的实施,2017年泾县烟站上部叶比例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烟叶收购总量1 975 850 kg,上部叶重量515 300 kg,上部叶比例26.08%,虽然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却也大大降低了公司和烟农的损失,对烟区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皖南烟区上部烟产出比例过大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生产实际,从农艺方面和分级收购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部叶产出的比例,缓解了工商供需的矛盾,提高了烟农的收益。但在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技术落实的到位率不高,建议公司加大技术落实到位率的考核,将上部叶比例纳入年终KPI目标考核体系中[5-6]。
6 参考文献
[1] 陈瑞泰.中国烟草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闫克玉,赵献章.烟叶分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纪成灿,王胜雷,许锡祥.提高上部叶可用性和降低上部叶比例的农业措施[J].中国烟草科学,2001(4):19-22.
[4] 王涛,贺帆,徐成龙,等.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技术的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9):1127-1131.
[5] 邱标仁,林桂华,沈焕梅,等.提高龙岩烟区上部叶可用性的途径[J].中国烟草科学,2000(2):18-20.
[6] 典瑞丽,王鸿旻.烤烟上部叶采收与编烟装烤[J].乡村科技,201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