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戈 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增强“四力”讲好十八洞村脱贫故事
从2014年开始,我和部门团队开始了一项一直延续至今的工作:对“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进行跟踪拍摄,持续关注十八洞村在脱贫路上经历的各种探索、坎坷、思考、实践,我们希望能以长期影像记录的时间长度换取观察的深度,真实的力度,回答十八洞村的脱贫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提出的“不搭风景,不栽盆景”,是不是实现了脱贫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目标。
在我看来,十八洞村因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因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特殊政治含义,它必然在接下来并不长的时间里,走过其他村庄十年、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被压缩”了的时空里,也一定会集中爆发其他村庄需要更长时间才会经历的矛盾、挫折、煎熬、冲突、抉择。中国每一个村庄在人文、地理、物产、习俗等方面或许都会有其独特性,但在发展的路径选择、方式方法上,很可能都会经历十八洞村曾经面临过的这些解题选项,我们用影像真实记录下的十八洞村开展精准脱贫的历史横断面,也必然会对中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对比、参考、借鉴、学习的样本。
所以在五年时间里,我和团队成员一直坚持用镜头默默地忠实记录十八洞村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在整个报道过程中,我们以实际行动把增强“四力”的要求贯穿始终:以“脚力”扎根基层;节目内容没有停留在仅仅展现十八洞村脱贫成绩的简单层次上,而是深入扶贫一线找矛盾,找冲突,以“眼力”审视精准脱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节目紧扣扶贫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既关注十八洞村脱贫的个性故事,又提炼出贫困农村发展的共性特征,以“脑力”对时代命题主动思考作答;节目创作中注重用镜头说话,追求朴实文风,不断以矛盾冲突推动叙事逻辑,锤炼电视专题语言的“笔力”。
王琼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本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十八洞村这五年》节目报道团队冒酷暑,斗严寒,坚持五年持续拍摄记录十八洞村的变化,充分体现记者编辑扎根基层的“脚力”;节目内容没有仅仅停留在展现十八洞村脱贫成绩的简单层次上,而是深入扶贫一线找矛盾,找冲突,体现了记者充分认识精准脱贫工作艰巨性、复杂性的“眼力”;报道团队紧扣总书记提出的扶贫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要求,既关注十八洞村脱贫的个性故事,又提炼出贫困农村发展的共性特征,体现记者编辑对时代命题主动思考作答的“脑力”;节目善用镜头说话,文风朴实,画面精良,不断以矛盾冲突推动叙事逻辑,体现记者编辑对电视专题语言熟练把控的“笔力”。
赵曦 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从细部着墨,围绕一个典型案例,揭示时代剧变。专题片选材的着眼点可大可小,篇幅可长可短,这些并不必然决定一部专题片是否优秀,只要能够深入挖掘表面现象之下折射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展示深刻的思考和洞见、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就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