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梅尼
1989年12月,当时的国家科委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表彰和奖励“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星火科技奖”的获奖者。当时,各路记者纷纷去追寻那些重大成果的发明家、教授和科技界名人。我作为《科技日报》记者,事先也拿到了一大摞材料。经过翻阅,我选择了只有几页纸、用最简易的油印方法印就的一份材料—“星火科技奖获得者杨建秋”。
在代表驻地多次与杨建秋深谈后,12月21日,我采写的一万多字的长篇人物通讯《星火财神——国家星火奖获得者杨建秋的故事》在《科技日报》以头版整版的形式刊登。1990年1月21日,《人民日报》以半个版的篇幅转载(编者注:人教版语文教材正是选自这一天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北日报》等报纸也纷纷转载,中央电视台也相继拍摄了专题宣传片,杨建秋的故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在报道上批示:“读过大作,很感人。在广大农村,知识青年大有作为。关键问题是加强舆论和政策引导与鼓励,使他们看到方向,增强信心。”杨建秋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此后,这篇通讯被中学语文参考教材选用。
为什么我那时没有选择采写那些大发明家、科学家、教授,而选了一个小小的农村青年,一个星火科技奖获得者?这个大与小我是怎样判断的?
我认为,如果是以新闻价值来衡量这个大与小,就不能以官阶、地位、知名度为标准,而应以这个人物在这个时代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衡量。
我听过宋健同志的一个报告,其中说我们面临一道严峻的计算题,分母就是八亿农民。农民穷的问题不解决,国家搞得再好,这么大分母一拉就下来了。要让农民富起来不能靠钱三强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下去。靠谁呢,就靠像“星火财神”这样的知识青年,高中生,懂一点文化,到农民里去推广科学技术。有这样一支大军,农村就能依靠科技较快改变穷面貌。
所以我说新闻价值的判断不是以人物的大小来判定的。一个高考落榜生,比教授、院士能力小,但是他做的事对改革开放不久,亟须改变贫穷面貌的农村非常有价值。
新闻价值判定后,怎样才能体现他的价值呢?有人认为,表现人物的先进性,就要列举一桩又一桩他做的好事,以为记录的好事越多人物就越先进,或者再加上一段高调漂亮的话。其实,那样做往往收获不到期望的报道效果。我这篇通讯登了以后,当时的河北省委书记对身边的人说,咱们河北的人,河北怎么没有宣传?你们把科技日报登的文章统统转载。其实,河北已经登过了,但是相关记者并没有弄清杨建秋最重要的新闻价值到底在哪里。有的登五百字,有的登八百字,写什么呢?写他帮助了哪里,然后柿子丰收了,苹果丰收了,橘子丰收了。他们没有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科学技术能够魔术般的使穷汉变富裕。而我采写人物时,特别注意采写那些有血有肉、能反映新闻价值的细节,用活生生的细节说话。
这篇通讯的第一部分就从杨建秋高考差11分落榜后,回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帮助老乡改变家乡穷面貌开始。首先,用他给自己家不结果的柿子树剪枝的细节入手:邻居们喊着“快来看啊,小秋把柿子树都剃成和尚头喽!”他爹一看,气得大骂他是个败家子,一把抢过他的科技书,扔到灶坑里烧了,还让他滚。那天晚上他难过地在村里的桥洞下过了一夜。到了秋天,邻居们的柿子树挂果依然稀疏,可杨建秋家的柿子树挂满了果实,产量翻了两番。他爹高兴地从卖柿子挣的200元钱里抽出40元给他,说:“你爹不懂科学,错怪你了。这钱拿去把那书买回来,好好学学,把咱家的树再好好搞搞。”杨建秋一边自己实践,一边四处拜师求教,用科技帮助自己的家乡和邻近的县摆脱了贫困。通讯里还写了他帮助最穷的大恶石村的典型情节。其中有特别细致地描绘杨建秋给核桃树治虫的细节。
小杨不懂对核桃树的科学管理技术,他就一边学习一边调查生虫的原因,找出了危害这些树的是核桃举枝蛾,核桃树刚一坐果就被虫吃了,果实大批脱落。要防治这种虫害,必须在虫卵刚孵化、钻进幼果之前消灭它。但是,什么时候是它的孵化期呢?书上只讲了是五月中旬,这个地区究竟是在哪天呢?我是这样写的:
“5月9日,杨建秋带着干粮,背着水壶,提着马灯来到山上,在他标号的树上进行观察记录。只见棵棵核桃树上密密麻麻、一层一层白色的虫卵。他详细记录着它们的状态,等待幼虫孵化出壳”。
“小杨还是坚守在那儿观察。到第三天凌晨,虫卵又孵化了。太阳一出来,第一批幼虫就活跃起来,朝着枝头果子爬去。小杨又到阴坡去看,阴坡渐渐也孵化开了。他兴奋地跑回村去喊专业队员们:‘现在已经大批地孵化了,一钻进幼果就晚了!’”
杨建秋深有体会地对我说:“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光有科学知识,相信科学的威力还不够,要想使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方法和吃苦的精神。”
这一年,村里的核桃树增产了10倍。新嫁接的板栗、大枣和新栽的苹果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全村总收入由4.5万元提高到11.5万元,人均收入从165元增加到421元,摆脱了贫困线。大恶石村一年就翻了身。当年,村里就修了80多间新房,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16个光棍娶上了媳妇。乡亲们说:上级年年给咱们救济粮、救济款,不如给咱们派个技术人员。村里在新盖的楼里为杨建秋开了庆功会,把一个大红匾奖给杨建秋。这些细节很生动,但有血有肉的细节并不是摆在那里,记者一看就能写出来的,必须要深入细致地采访。小杨说大恶石村特别穷,我就问:怎么穷?你描述一下。他讲了断墙破屋,破衣烂衫,炕上没有褥子,锅里没有干粮,等等。当讲到他在大队部看见集资教育费,进来一位老大娘,我就详细地问他:是小脚吗?头发什么颜色?以及全身的动作等等。只有问得详细,才能生动地写出:“小杨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猫着腰,柱着棍,一双小脚艰难地走进来,一手端着一瓢鸡蛋,一手抓着一把角票,嘴里喃喃着:‘大队尽会找我们要钱,哪来的钱呐。把家里的钱都凑上也不够啊,就拿这些鸡蛋顶吧!’小杨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我想,我们不能尽找人民要钱,得想办法帮助群众挣钱啊!”
如果不是深入细致地采访,是不可能写出“一手端着一瓢鸡蛋,一手抓着一把角票”的生动细节的。这动作本身就清楚地说明这里的百姓太穷了,没钱,只能用鸡蛋顶替,用一角一角的角票凑啊。
我常说,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根据时代背景确定你所采访的人物和事件的新闻价值,再通过深入细致地采访,抓住典型生动、有血有肉的细节,把新闻价值体现出来,这样才能给读者奉上一篇好的人物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