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玠廷
《我和我的祖国》将新中国70年奋斗的艰苦历史,浓缩在七个故事,150 分钟的画面中,主题如此宏伟的爱国主题电影,却摒弃了传统电影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模式,转而拾起“家国同构”的概念,极力演绎平凡,展现人物群像。
不故作崇高,但已然崇高; 不事雕琢,却胜似雕琢。《我和我的祖国》将历史阴影面小人物的故事放大,让无名之辈得以见光,让伟大的时代与无数平凡的我们仅在咫尺之间。
何谓“平凡”,是不为人知的沉默,是昧昧无闻的低调,是湮没无闻的淡然但绝不是平庸鄙陋,浑俗和光。
为保证“开国大典”万无一失而鞠躬尽瘁的林治远是平凡的。 若非《前夜》这一故事对其真实故事的改编与放映,多数人甚至不记得或是不曾知晓第一面五星红旗背后的这个男人。 撇开他那些荣耀的冠冕, 他只是一个带着倔强,率真甚至是不完美的固执的一个工人。 亦会为不确定的故障而担惊受怕,会为困境的阻挠而掩面叹气,深感无力。 但正是其为国家事业无私奉献的那份忠心与不畏阻拦势要求成的决心才使渺小的他闪闪发光, 成就那一段光辉历史。
受到儒家文化的千年影响, 在中国个人的话语权总是理所应当被让位于国家。 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却让“天平”偏向于个体,让历史真正蛰伏于其创造者——人民。 无论是高举电杆的小超人东东, 英姿飒爽的备飞飞行员吕萧然,还是意外获得奥运门票的出租车司机,他们都是置身于时代浪潮中的渺小个体, 但围绕他们所发生的或喜或悲的生活故事却映衬着中国的辉煌历史。
镜头多从人物后背拍摄, 以主角的背影为前景而虚化周围环境。这样的镜头语言强调的是一种个人的体验。它既是从荧幕人物的客观角度去感受中国的高光时刻, 也是从亿万观众的平行角度出发剖析了往日感动, 还原群众的公共记忆而引发共鸣,传递了最真实的触动之感。
1949年10月1日, 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84年, 女排首获得世界大赛三连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16年神州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这些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以电影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将数字的抽象化为了一种可触的记忆色彩。 快时代的发展节奏让我们过多追求向前的脚步, 苦难给中国曾留下的痕迹也慢慢化为历史记载上冷静的文字符号。当再次与过往七十年的历史盈泪相见,我们开始慢慢融化在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中, 在两个半小时的温暖中解冻了冰冷的心。
第一面国旗后的争分夺秒,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的舍己为国,女排夺冠后的万民同心,香港回归后的分秒必争…所有历史事件用温情的方式重演于荧幕更显历史的独特生命力。或许随代际更替,时间推逝人们对于过往的感觉会趋于平淡, 但无法否认的是中国人身上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与自强不息的蓬勃生命力将永昌不败。 “伟大”的烙印将永远存在于中国的土地上。
之所以影片中的所有伟大拥有永恒的特质, 在乎其选取的这些典型人物是千万群众的缩影, 它所创造的成功是属于所有人的。 观之,理解之,感动于之;或任性或乖张,或寡言或活泼,总有一张面孔让观众看见自己的影子。或嬉笑或怒骂, 或不满或动容, 总有一瞬间让观众感受到身在中国,生为中国的骄傲自豪。和《建国大业》一样,《我和我的祖国》亦采用了全明星的制作阵容。 但其服从于故事,服务于大众的拍摄理念掩盖了明星的光环效应, 观众不再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他/她作为明星所具有的特质上,而是更关注故事的走向与发展。明星们从高台上走下,饰演一个个普通个体,带着对事业对国事关注的那一份真诚,他们所饰演的角色令我们相信他存在的真实性。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已有政治性逐渐削弱而故事性逐渐增强的趋向, 而历史故事的生活话表达也在一些主旋律电影中可以看见,如《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历史事件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质和政治性质决定了主旋律电影带着一种明显的政治功利性,相较于其他类型电影主旋律电影高、大、上的特质使它在票房上常处于劣势地位。 而《我和我的祖国》 带着突破二十亿的票房创造了献礼片票房的最高纪录。除开外在的有利因素为其创造的条件,我认为它成功的主要原因则是其内容的实质性转变。 人物语言的相对真实未受到政治的束缚, 这种日常化的表达既体现了角色个性又保障了故事情节的流畅。没有教条式的语言台词,也没有脱节的动作情节,《我和我的祖国》 整体呈现出的是一种较为轻松的风格, 观众的观影体验也不再是从前的紧张与乏味。 而平民化的讲述角度又加强了观众对历史的体验感与亲切感, 电影所欲传达的爱国思想也能更好地被观众接纳和反馈。
将历史事件用电影艺术来呈现, 则其娱乐性必不能被忽视。“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艺术追求早已在过去被淘汰。 新时代的电影应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邓小平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谈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若电影艺术的创作脱离了人民群众, 亦不顾市场的需求变化盲目追求电影形式的新颖和艺术技巧的高超, 那么最终成品只能是曲高和寡之作,不被大众所认可。在此基础上看《我和我的祖国》一片, 其所含的七个故事均是从人民生活中吸收了丰富养料继而进行艺术加工的。 故事《夺冠》中全街人围观一台天线电视的时代特征;《北京你好》 中出租车司机身上小市民的炫耀心态,以及《白昼流行》中两个少年因教育和家境的双重贫困所带来的桀骜个性……这些种种细节都结合了人们的真实生活,保持了电影艺术与人民的高度联系,也使得它成为了有筋骨,有温度,有内涵的好电影。
影片让观众看到了事件背后的历史真相, 传递着中国的价值观念与人文情怀, 而现代技术的应用又将历史影像资料与现代表演融合统一,达成了一种精神上的默契配合。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 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影片《我和我的祖国》极致的体现了电影的这种意义,并且将艺术与人性三者合一的独特魅力淋漓展现。 它用谦卑的姿态向祖国七十年辉煌的历史致敬,又以绝对的真诚的态度将它的“庆礼”献给了一切历史的创造者——人民。
由《我和我的祖国》 可观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新发展方向。它逐渐摒弃了对绝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和歌颂,更注重于表达电影内核思想,传递真实历史。 同时,更平民化的创作理念和交流方式也沟通了更多观众从而提高了主流电影在市场的竞争力。 国家每一步的前进与每一次超越都是亿万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记录着无数个人的艰辛奋斗与牺牲奉献。 而电影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更应深谙此理。《我和我的祖国》释放了主旋律电影的无限活力,也让我们窥见主旋律电影发展的大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