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冠英
我是一名14年会龄的老会员,在26年的职业生涯中,扶弱助残始终是我初心不改、密切关注的重要事业,我为能有机会倾心倾力于扶弱助残事业感到自豪,也为在这份事业中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
传统的助残方式多以捐款捐物为主,这种“授人以鱼”的方式,只能解决残疾人一时困难,而残疾人渴望的是能够像健全人一样具备自己谋生的手段,能够自强自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创建的“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正是扶残助残“授之以渔”的创新模式。
加入民进之后,通过参与民进的社会服务工作,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人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我参加过各种捐赠活动,亲眼目睹残疾人艰难艰辛的生活现状,感触颇深。为了引起大家对残疾人生活现状的关注,我利用十一届四川省政协委员和民进成都市委会常委身份,多次向省政协提交助残扶残提案,如《关于加大残疾人创业就业扶持力度的建议》《关于推进我省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残疾人就业素质的建议》等,呼吁社会关注,也得到了省政协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但是,在长期的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服务工作中,我逐渐发现,单纯捐钱捐物式的传统助残活动,很难彻底改变残疾人的生活现状,他们想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自食其力。可是,现实中容纳残疾人群体的工作岗位很少,他们的就业之路困难重重。
社会实践不断催促我思考并探索扶弱助残的新模式,有效解决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彻底改善他们的生活困境。立足自己多年来从事服务外包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优势,针对残疾人就业中的种种艰难现状,我决定建立一所基地,专门为残疾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及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宽容的就职环境。
要建立基地,首先要解决场地选址问题。面积要大一些,房租价格和地理位置都要合适,要保证交通便利,免去残疾人往返奔波之苦。我们考察了成都市域范围内的几乎所有大型场地,终于在温江县金马镇附近找到一处合适的场地。为了找到残疾人就业岗位,从来不爱求人的我,四处奔走游说,最终获得移动10086电销外呼业务和电信的号码百事通呼入业务。
2011年底,建立起专门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实训基地——“四川省残疾人服务外包就业(实训)基地”,同时也作为“民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支部助残基地”和“成都民进社会服务示范基地”。
就业基地成立之初,尚未形成规模,加之许多残疾人还对基地是否真能提供就业保障抱有疑虑,为做好推广和招录工作,我们深入残疾人群体,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向他们详细介绍基地,同时也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如今,他们在参加基地培训后工作如鱼得水,不仅补贴了家用,还变得更加乐观开朗,走出了一条正面积极的人生道路。
就业基地的创新模式正好符合四川省残联针对全省残疾人实施的“量体裁衣式服务”的扶助计划,在省残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该实施方案纳入省残联“量体裁衣式服务”大计划,并得以顺利实施。基地建立7年来,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了生活保障,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技能,还一步步帮助他们建立起了开创新生活的勇气与自信。
残疾人就业基地搭建的就业平台,是专门为残疾人量身打造的工作平台。残疾人培训合格后,由基地的人力资源公司成批量地派遣到基地内专业的服务外包公司,或者统一派遣到基地外具备残疾人工作条件的公司工作。身处基地,大家都是残疾人,不会产生自卑感;基地十分重视硬件设施和企业文化建设,无障碍设施和便利的工作条件为残疾人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基地实行同工同酬,残疾人员工的待遇也得到了保证,在基地培训就业的残疾人能较快产生归属感。
为了培养残疾人的团队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就业基地从培训阶段开始就借鉴大学的管理模式,引导残疾人学员竞选班干部,利用业余时间举办各类文艺晚会和体育竞赛等,培养学员互助互爱、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培育基地的企业文化。每逢年节,基地都会组织集体活动共庆节日,每年的迎春团拜晚会是基地的一项重要活动,残疾人学员和健全员工同台演出,从策划到主持、从排练到演出,都由他们自己组织、参与,为学员们提供了可以自信地展示风采的机会。为了残疾人的长远发展,联系西南财大网络教育学院,为基地的残疾人员工量身定制网络教育大专专业和专升本通道,让残疾人员工在就业的同时能够进修大学文凭,这对他们的一生非常重要。
为了照顾好残疾人学员的生活起居,基地辅导老师和学员们同吃同住,对生病的学员做到第一时间送医院施治并悉心照料。在基地,许多学员不仅实现了自立自强的目标,还建立了和健全人一样幸福美满的家庭。
传统的残疾人培训方式多采用集中线下培训,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残疾人就业基地着手开发在线培训系统,努力实现互联网在线培训和线下实体培训的有机结合,通过自行研发的培训软件,能够基本达到就业要求。同时,基地还计划开发“呼叫中心互联网运营系统”,将呼叫中心坐席由固定场所延伸到残疾人家中,建立针对盲人和重度残疾人的服务外包居家就业岗位,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培训和就业机会。
民进成都市委会、四川省委会乃至民进中央的领导都非常关心和支持基地的发展。在2014年以前,残疾人就业基地扶残助残的创新模式就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被《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进行宣传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从2017年起我们着手将残疾人就业基地升级为就业创业基地。立足基地,我们组织了一批适合创业的残疾学员,特别是残疾人大学生,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展创业教育,进一步提升这些愿意参与创业的残疾人群体的创业素养,帮助他们在互联网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特长的切入口,尝试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基地专门开设了一些与创业相关的技术课程,聘请富有经验的教师授课讲学,帮助他们提升创新意识、拓展知识储备,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出谋划策;创业以后遇到困难阻碍时,我们提供信息咨询,共渡难关。我们努力为残疾人的创业梦想提供生根的土壤,助推梦想的种子开花结果。
残疾人就业基地运行7年来,累计投资和吸引投资达500余万元,已建有现代化培训场地14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培训;新建工作区域4000余平方米,多功能工作台席600个,可安置600~800名残疾人学员集中就业。基地在与四川省残联合作共建的基础上,吸引成都市残联参与共建,并授牌“成都市残疾人就业基地”。
截至目前,残疾人就业基地在全省范围内,累计培训残疾人1680人,先后安置残疾人就业960人,仅在基地内就成功安置残疾人200多人集中就业。残疾人员工培训合格即可与企业签订两年期就业劳动合同,并且实行社保、工资待遇与健全员工同工同酬。在基地就业1年以上的残疾人员工最高月收入达到5000多元,平均月收入2800元~3000元,200多个残疾人家庭走出了经济困境。我也很享受助残事业带给我的快乐和满足,就连我的女儿在每次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时候都会说是老爸帮助残疾人的福报。
2018年7月,我被省残联评选为最感人的助残典型,并当选为四川省第七次残代会代表。而让我铭记终生的是2014年被评选为第五次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时至今日,当时的一幕幕情景仍记忆犹新。总书记对助残事业的了解和重视让我备受鼓舞,对今后助残事业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更觉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岁月中,我将不辜负民进对我的培养和教育,将扶弱助残作为我一生追寻实践的伟大事业,不懈努力、持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