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安通
经济增速继续领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8%、农业增加值增长6.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8.5%,增速均居全国第一,继续保持赶超进位良好势头。
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减少贫困人口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14个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易地扶贫搬迁入住76.19万人,朝着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迈出了关键步伐。
农村产业革命取得历史性突破。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7万亩,粮经饲比例进一步优化,一些地方农村祖祖辈辈种玉米的传统、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的历史正在加快改变。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每人6.8万元,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8.6%,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6%,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1%,旅游业持续“井喷”,新经济、绿色经济、民营经济占比分别达到19%、40%和55%,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1625户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实现深度融合,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65.5%,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2%,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1.5%和75.8%。国家电子政务云南方节点建成。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向纵深推进。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11项年度改革任务。在全国率先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全域取缔网箱养鱼,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7%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梵净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我省成为全国世界自然遗产最多的省份。
民生福祉全面增进。城镇新增就业77.7万人,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和9.6%,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23.6万例。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5.78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0.64万户。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越来越多。
经济增长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力争超过1.6万亿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8%、9.5%和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
脱贫攻坚目标: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0万人,18个县通过脱贫摘帽考核验收,17个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全面完成188万人搬迁任务。
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每人7.3万元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左右,新经济、绿色经济、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到20%、42%和25%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9%。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8.5%,节能减排降碳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计划范围内。
民生保障目标: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左右和4.2%以内。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左右和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
必须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坚决听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令。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强烈的感恩之心激发强大的奋进激情,努力谱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
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处理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做到基本面稳、关键领域进,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省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
必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脱贫攻坚是贵州最大的政治、最重的任务、最严的责任。要做到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必须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必须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要统筹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实现三区联动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经济发展增添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