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敌后战场,存在一种望文生义的说法:敌后战场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在后方作战,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则是在前方作战。这是对敌后战场亦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误读。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全国抗战开始后就分为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但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所在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军队所在的敌后战场是犬牙交错的。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的阵线基本分明。
所谓敌后战场,也就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由于日军兵力不足和战线拉长,实际上主要是点线占领,只能侵占中国大中城市和铁路、公路交通干线,而广大中小城镇和农村恰恰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在的敌后战场,即在敌人的后方作战,也就是在敌人占领区作战,而这恰恰是抗日的最前线。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均是在敌人的心脏地区战斗。
(逢周摘自 《炎黄春秋》2019年第3期,岳思平文)
1954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散步时,与身边的警卫人员谈起了 《水浒传》。他问一名工作人员:武松这个人怎么样,他是英雄吗?那名工作人员答:武松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武功高强有血性,是个大英雄。毛泽东说:你讲得具体一点。那名工作人员说: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为人民除了害;他查明真相为兄报仇,杀死了西门庆、潘金莲,提着人头去县衙自首。可见,武松是一个嫉恶如仇、敢作敢当的人。他醉酒痛打蒋门神,显示了胆识。因此,武松是个真正的英雄。毛泽东听了,说:你答得不错,给你打90分吧!
毛泽东虽十分佩服 《水浒传》中的打虎英雄武松,赞赏武松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举,但他更深入地思考这个故事背后的象征意义,把武松打虎看作一种敢于斗争的精神,并经常用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教育和启示广大干部。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他经常称赞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个个都是武松那样的打虎英雄。
毛泽东一方面讲共产党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要像武松一样敢于打虎;另一方面,他也对武松所打之虎作分析,用来说明:人民与敌人,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你不消灭敌人,敌人就要消灭你。革命者要放弃幻想,不与反动派妥协。
(维之摘自 《毛泽东读古典名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8月版,完颜亮著)
1927年8月1日,朱德与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共同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战斗中,朱德手持的是一支德国造短管警用型毛瑟手枪。
朱德得到此枪的过程说法不一,据称是因担任南昌公安局长,所以配发该枪。起义后,朱德在这支枪上刻下 “南昌暴动纪念” “朱德自用”等,以示纪念。此后,朱德佩带这支枪转战南北,始终不离半步。1958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央军委决定筹建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支手枪,作为南昌起义的 “见证者”,成为军博的 “镇馆之宝”,被誉为 “中国革命第一枪”。
其实,佩带和善用毛瑟手枪的解放军将领不在少数,这和当时的环境有关。一战结束,大批战争剩余物资从欧洲流散到中国,尤以毛瑟系列自动手枪为大宗,它结构坚固,火力猛,特别在近战中具有优势,颇受军人喜爱。它在中国有众多俗名,其中 “驳壳枪”的叫法最广,这是源于该枪搭配有木盒枪套,英文叫 “box”,音译过来就是 “驳壳”。又因这把装在木盒枪套里的手枪速射威力巨大,大家后来又叫它 “盒子炮”。抗战中,八路军武工队员的标配就是盒子炮。
(鼎甲摘自 《新民晚报》2018年10月29日,罗小柔、张韶华文)
1948年,毛泽东主持中央 “九月会议”,估计 “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 (从1946年7月算起)”。但到了11月14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起草的评论《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中说: “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为何仅短短两个月时间,毛泽东对战局形势的预计就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
当然,通常认为是毛泽东根据大决战进程加速而对胜利时间作出修改。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胡愈之的判断也影响了毛泽东的胜利时间表。
已经去世的新闻界老前辈于友先生早年曾协助胡愈之创办 《光明日报》,他在其所著 《胡愈之传》中披露:为了响应 “五一口号”,远在南洋的胡愈之、沈兹九夫妇从新加坡辗转乘船投奔解放区。在途中,他第一次收听到新华广播电台对战局的预测,就觉得夺取全国胜利用不了毛泽东说的两年。胡愈之认为,国民党不仅军事崩溃,而且经济崩溃、人心崩溃,现在,国统区的人民希望解放军胜利都等不及了!
不久,胡愈之到达河北平山的中共中央统战部驻地李家庄。11月,新华社的社论就将夺取全国胜利的时间修改了。显然,这是毛泽东吸收了胡愈之的意见,又根据自己掌握的敌我双方的态势分析,把胜利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与胡愈之相交甚深的老友李一氓认为,1948年对于革命进程的判断,是胡愈之平生很大的贡献。
(雨时摘自 《纵横》2019年第4期,王律文)
解放战争后期,石家庄、天津、北平等华北大城市先后解放,暴露出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民族工商业家不了解党的工商业政策,普遍有生产恐慌;工人片面理解党的政策,加之干部缺乏城市工作经验,经济下滑严重。1949年4月,毛泽东决定让刘少奇赴天津调研。4月11日,刘少奇在天津连续召开工人、民族工商业家等各界人士座谈会。当晚,他熬夜写下 《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鲜明地指出: “必须正确建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
毛泽东对刘少奇的提纲给予肯定,认为讲得很好。4月15日,毛泽东在香山接见了太行区党委书记陶鲁笳一行,兴致勃勃地畅谈经济问题: “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做 ‘四面八方’。什么叫 ‘四面八方’? ‘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 ‘四面八方’。”
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四面八方”政策给民族工商业家吃了 “定心丸”,提高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热情,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起到了巨大作用。
(中文摘自 《学习时报》2019年3月22日,韩勤英文)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陈云由于年龄原因,除担任党中央副主席兼中央纪委第一书记外,不再负责其他日常工作。但他一如既往地关心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无论大事小事,只要发现或想到,随时给在第一线的中央领导同志写信函提建议。
例如,当他了解到中年知识分子工资收入低、工作负担重的情况后,便给中央政治局常委各同志写信,提出中年知识分子是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是基本的“基本建设”,把钱用在他们身上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当他在报上看到儿童剧演戏难的反映,便给中央书记处领导写条子,建议全国机关、企事业单位向儿童开放内部礼堂。当他从报上看到大龄未婚青年多和师范院校招生难的情况,又给中央书记处领导写信,建议中央指定一个部门抓一下大龄未婚青年尤其是女青年的婚姻问题。他还让秘书转告中央有关领导,要想办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
像这类事,在陈云晚年是家常便饭。这是他崇高党性的自然流露,也是他在对处于第一线的领导同志有意识地传帮带,以便使他们也能像老一辈领导人那样,从端正党风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民生问题。由于他经常过问这些其他领导同志不大过问的事,香港一家杂志把他称为 “不管部长”。他听后很感兴趣,要秘书把杂志拿给他看。还有一位同志转来一封署名 “北京一市民”的信,称陈云同志为 “标准共产党员”。他听后哈哈大笑,并把这六个字端端正正地记在便笺上。他一向不喜欢听赞扬的话,唯独这一次,不仅接受了这个赞扬,而且显得十分高兴。
(郑风摘自 《党的文献》2019年第1期,朱佳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