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困境与策略

2019-11-17 03:18
社会观察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民族内容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传播是保障意识形态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边疆民族地区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宗教信仰、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家间意识形态交汇、渗透和争夺的复杂区域。做好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传播工作是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有效认同,内化为日常实践的指导原则的现实要求,是牢牢掌握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应然之举,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内涵

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于自身根本利益的需要对社会关系自觉反应而形成的思想价值体系。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则指传播主体运用传播媒介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给社会成员的传播实践活动。边疆民族地区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区域,具有特定的传播对象和明确的传播目的。因此,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指党和国家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运用传播媒介传播给边疆民族地区群众,以达到群众的接受、认同和践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为目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其中,约有37个少数民族,4200多万人口居住在我国边疆9个省区。边疆民族地区是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门户,是捍卫国家主权,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前沿阵地。研究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粘合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而民族界限是制约民族团结的直接因素,民族界限实质是民族之间文化和价值观的界限。“意识形态具有整合各阶层利益和价值观念的作用”。通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整合各民族之间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一方面缓解和消除文化冲突和矛盾,打破文化界限。另一方面,凝聚文化共识,强化“五个认同”,构建文化共同体,实现文化融合,最终达到促进民族团结,做好民族工作的目的。

2. 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器”。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意识形态作为维护执政党合法性的政治软力量,为构建政治制度和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重要的价值体系。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分裂势力企图利用诸如“泛泰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等各种泛民族主义意识,搞民族分裂,破坏社会秩序,动摇边疆治理根基,威胁边境稳定。通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使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理解、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认同执政的合法性,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民族主义意识,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3. 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保障国家安全的“保护屏”。边疆地区的安全无疑是国家安全的焦点,意识形态作为一条隐性的思想防线,深刻影响着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边疆民族地区历来是各种意识形态交融、碰撞的敏感地区,西方敌对分子大肆宣扬“平等”“自由”“人权”等文化思想,企图把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作为“西化”“分化”的突破口,通过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来威胁国家安全。通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可以抵制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渗透和侵入,在思想上筑牢安全防线,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国家安全筑牢文化思想防线。

4. 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助推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共同的梦,也是各民族自己的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在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复兴。“意识形态为社会经济发展或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成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助力器。”通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筑牢当地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困境

受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渗入西方文化价值,国内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变革与矛盾,以及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正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的挑战。

(一)传播理念陈旧

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理念是指传播者在进行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所遵循的价值规律及思想观念,是指引整个传播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内在保证。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传播的烙印,忽视个体需求的灌输性传播和缺失情感因素的生硬化传播影响和阻碍着现代传播理念的实现。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灌输式的传播理念主导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这种具有强制教化式的传播理念往往忽视社会实际和群众需求,很难得到有效认同。与此同时,缺失情感因素的生硬化传播掩盖了传播魅力,使受众者得不到相应的情感体验。在传播中,一些传播者依旧延续传统传播理念,刻板传授,缺乏情感的沟通与交流,长此以往,主流意识形态非但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反而会使得一些群众产生反感情绪,出现排斥心理,严重阻碍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二)传播主体不足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总体数量以及个体的理论修养、能力素质直接影响了传播的质量和水平。边疆民族地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干部以及少数民族精英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是传播先进思想、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事实上,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并不多,并且由于多种原因也很难吸引人才。基层党组织中党员干部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力量,主要由少数民族干部和支援边疆的干部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干部虽然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地域特色,但鲜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支援边疆的干部,主要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他们大都年纪尚轻,且专业背景不同,实践经验少,社会阅历浅,使传播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少数民族精英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中坚力量。他们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具有较高的威望和社会影响力。但是他们由于教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存在差异,易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容易出现传播偏差。

(三)传播内容模糊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正确性和精准性决定了传播的方向和效果。边疆民族地区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时,传播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缺乏对核心内容的深刻解读和理论诠释,解释力不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丰富、理论深邃,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在实际传播中,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内容深奥抽象,使得传播主体很难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精髓讲透彻。加之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完成任务,突出政绩,过于迎合受众需求,对内容随意解读,最终导致内容偏离了中心主旨。二是缺乏内容对现实问题,特别是民族问题的有力解释,吸引力不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不是束之高阁,脱离实际的“悬空化”内容,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鲜活的实践为基础的内容,但在实际传播中,出现大谈“文件”理论、“课本”内容现象,缺少关于民族问题的针对性解释,缺乏吸引力。三是缺乏相关理论创新,生命力不足。中国的实践经验证明了理论只有依据时代发展特点不断创新和深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生命力。目前,边疆民族地区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存在只是对已有内容的简单宣传,缺少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注入新的传播内容等问题。

(四)传播方式单一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数量多寡及配合程度是确保传播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边疆民族地区大都具有本民族独立的语言和文字,文字和语言障碍是阻碍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大都以汉语为主,适应民族地区语言特点的多种语言传播在传播数量和传播范围上依旧有限,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二是主流传播平台单一,传播平台深度融合不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边疆民族地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主要还是依赖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传播媒介。甚至一些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还停留在开会、口号、板报等传播方式上,传播浮于表面,不利于传播的有效推进。与此同时,互联网正逐渐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接受信息的主要平台,特别是以网络与数字移动终端结合的新兴传播平台如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公众号等传播平台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众对于信息的接受方式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传统传播平台已经不能满足群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传播平台亟待更新和融合。

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策略

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重要基础。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先后开展了“一带一路”倡议、“精准扶贫”计划及“乡村振兴”战略等,大力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还需要从更新传播理念、充实传播主体、精准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等方面优化传播策略,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一)更新传播理念

传播理念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灵魂。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理念上要更加注重体现传播价值,融入传播艺术和传播魅力。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在传播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一切传播活动要围绕群众实际情况来开展,想群众所想,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其次,要坚持情感共鸣的传播理念,做到以情动人。要善用情感的传播理念拉近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距离,减少宣传痕迹,让少数民族群众在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不仅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讲了什么,而且能够体会、感悟传播内容表达的情感、情绪和情味,在感受和体验中达到传播目的。最后,要坚持尊重文化差异的传播理念,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也是多元一体的。边疆民族地区由于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的不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这种民族间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正视差异性的存在,理解包容,充分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充实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导。边疆民族地区要培养一支政治信仰坚定、专业素质高的传播主体。从长远来看,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解决传播主体数量不足的根本保障。同时,在现有发展水平上要努力培养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充实传播主体。第一,要培养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地区各族干部。加强其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并严格要求其言行举止,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好表率作用。第二,要继续选拔优秀的内地干部支援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要选拔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干部,动员他们熟悉本民族语言、积极投身到基层的实际工作中,有计划的对边疆民族地区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提高传播效率。第三,要树立少数民族优秀人物和代表人物典型例子,打造“精英群体”。少数民族中优秀的典型代表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坚力量,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对群众的思想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他们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三)精准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边疆民族地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时要注重以内容为根本进行传播。一方面要厘清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容。在传播中要讲清楚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与引申意义,使群众了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内涵外延,提高传播有效性。二是要注重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最新内容,在传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是要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融入各民族优秀文化内容。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文化特色,要着力挖掘各民族文化特色,多采用、选取与当地有关的文化资源充实传播内容,通过故事性、历史性的案例开展传播活动,讲好边疆故事,使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对内容有更加直观、感性的认识,有利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的实现。

(四)创新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保障。针对传播方式存在的问题,要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传播方式。一是创新话语传播方式。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必须要结合本民族语言特点,进行相适应的话语传播,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具备网络思维、熟悉网络话语,找到与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深度互动的途径,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注重构建和更新网络话语,发展微时代话语,完善话语策略,提高话语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创新新兴传播方式,深化传播方式的深度融合。首先,借助新媒体创新发展新兴传播方式。要充分挖掘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探索构建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兴传播方式。例如,可以积极开发电子书、电子报、网络电视,利用“三微一众”(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公众号)等多媒体、智能平台来提高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提高传播实效性。其次,要继续深化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兴传播方式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方式。在传播中,要将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兴传播方式融合发展,既要有以电视、报纸、广播为主的“垂直的”“自上而下”的传统线性传播方式,也要有互联网和“三微一众”的新兴双向互动传播方式,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的立体化传播。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民族内容
带刺的苍耳
MINORITY REPORT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探讨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