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化、网络数字化的发展不断深入,各类高校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实践,在当前的教育与就业环境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顺应这些变化,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素质,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影视设计与制作工作坊》这门本科生课程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革新,进而构建更加完整、科学、更具应用性与实践性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数字化;改革实践;影视制作
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各新兴媒体技术介入了传统媒体行业,媒体之间以网络为平台进行了多方面的融合,产生了新媒体、跨媒体、融媒体等形式。互联网为影视的传播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基础,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给影视动画、数字媒体等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环境与机遇。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不仅是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一、高校相关影视课程发展现状
影视制作作为一个学科专业门类,其涉及的专业领域与知识框架非常丰富。诸如,摄像基础、导演基础、镜头语言、摄像构图、光线、色彩、镜头的运用、声音、蒙太奇、剪辑、特效等。《影视设计与制作工作坊》作为我校动画专业必修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影视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策划、创作、拍摄、后期剪辑的方法、基本流程、表现技巧与制作技术。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影视设计与制作的发展概况,又可以使学生掌握影视设计与制作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短视频出现在各大媒体平台以及app中,流量时代的今天,大众的观看习惯已经从“传统纸媒文字阅读向图文”的过渡变成了“从图文向短视频”的过渡,短视频在呈现中展现了其本身的特质,如信息量集中,声音与画面合力形成的视听模式吸引了大量流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遇与就业挑战。许多高校的艺术设计类课程都开设了数码摄影、影视设计与制作等相关课程来辅助作品设计过程以及最终成品的呈现。但是部分高校相关课程教学资源相对滞后,课时安排不太合理,学生学习偏向于理论学习而得不到充分实践拍摄与制作,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二、双创背景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提高学生学习创作积极性
在创新和创业背景下,进行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是科学的,长期的过程。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并指导实践技能,将课程教学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紧密关联是至关重要的。在课程中,教师将课程与专业竞赛联系在一起,课程的结课大作业就是参赛作品。在课程的第一节课中,将课程结课大作业及要求告知学生,并带领学生们浏览分析赛事章程,分析往届获奖作品的获奖原因,让学生们对赛事及往届获奖作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提高学习热情与参赛积极性。在课程中指导的学生个人作品《INSIDE》获得“第十四届影像中南大学生DV·摄影大赛”创意类(组幅)二等奖,学生团队视频作品《WuHan》获得“我的城市我的梦”全国城市短视频竞赛“最佳短视频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摄制奖”三项大奖。学生们在专业竞赛中得到了肯定,创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也激励着其他年级和班级的学生们提高创作积极性。
(二)课程教学应结合当下最新信息与趋势
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实效性强等特征,正是因为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课程的案例一定要在经典案例的基础上,加入最新的案例来做分析解构,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三)改变教学思路带领学生实践。通过多媒体课件讲授和解析国内外优秀影视作品,使学生基本了解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深入认识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特征,掌握影视制作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熟悉剧本大纲、分镜头脚本、短片拍摄、后期剪辑等,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部短片的能力。在传统课程教学中,老师们往往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学生们表示对理论知识已经了解,但是在實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课程讲解后让学生们分小组在教室内现场模拟剧组拍摄,比如确认镜头的运用、机位角度的选择、景别的选择、场景调度等,教师带领学生每一步每一个流程都模拟一遍,并且输出成片,以达到当天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与指导实践。小组合作的形式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同时还可以请一线影视从业者来讲公开课,把最新资讯带给学生,拓展学生们的眼界。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经济繁荣发展,互联网媒体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双创背景下,为了拓展学生就业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新媒体时代的审美需求,对《影视设计与制作工作坊》课程应注重信息化,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激发学生们的创意,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专业人才,促进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石林(1990.3-),男,籍贯湖北省武汉市,硕士,助教,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