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八大山人作为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其绘画作品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他笔下的孤鸟以简约空灵的抽象形式,孤冷寂静的图式符号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体会。他的孤鸟形象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他师承沈周、林良、吕纪等人,在绘画的笔墨运用、构图空间上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他笔下的孤鸟形象更加具有概括性,画面内容更加空灵生动,笔墨运用更简练。
关键词:八大山人;孤鸟形象
八大山人丰富的社会阅历,聪明好学的求学态度使得他在早年累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生活环境的变迁并没有击倒他,反而激发了他对艺术的追求,使得他在艺术的天地里自由的释放天性。八大山人的孤鸟形象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早有根基的。本文将通过对其生平研究来分析其画中孤鸟形象产生的时期、背景以及原因。
一、“孤鸟”的意境
“孤”自古以来用来表现文人郁闷不得志的情思。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就有如陶渊明、杜甫等文学家在自己的诗词歌赋中加以孤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阮籍诗歌中,“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孤鸟独自飞,被群鸟所抛弃,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不得志,与现实格格不入。孤鸟形象作为表达画家情思的意象符号,在八大山人的绘画中也有所体现,寄托着抑郁不得志的孤闷心情。
“孤”字可以涵盖八大山人的一生,无论是国破家亡的愤世嫉俗还是安适平和的晚年生涯。孤鸟形象在画面中作为一种意象存在,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一是傲。他的儒家思想和国破家亡的愤世嫉俗培养出他孤傲的性格,这种性格全都浸透在他的作品中,尤其在他的孤鸟形象中。他将物象用特殊的表现方式描绘出来,如凭空出现的树杈、方眼的鸟等,形象怪异,耐人寻味。在《山水鱼鸟册》(图1)中,八大山人将画中的鸟比喻成自己,单脚站立在画面的中央,无依无靠,背对着画面,长喙朝天,悲情中一种高傲的气质,在这样一个看似宁静的画面中隐隐地流露出一股傲气。二是独。在他的作品中,构图上将画面进行大胆的分割、剪裁、夸张变形,画面内外相交流延伸。画中或是没有翱翔在天空的孤鹰或是瞠目结舌的孔雀都成为八大山人孤鸟形象的代表。独的形象与画面孤的意境相辅相成,两者相互衬托。八大的孤鸟形象中融合了画家主体的精神情感,将自然之境在画中表现出来,完成景、情、境的结合。三是平淡。对人生的思考、领悟变成了八大山人晚年的主要思考。从压抑的世俗中脱离出来,慢慢体味“孤”的快乐,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笔情纵恣,不泥成法,而苍劲圆浑,时有逸气”。作品中,八大一改枯树的画法终于在画面中呈现出了含有春意的树木,树枝上已经长出花朵和树叶,一只雏鸟停留在树枝上。整幅画面没有了早期激烈的情感,表现出的是充满活力的生命。
二、孤鸟形象产生的时期
从历史上的绘画发展来看,花鸟画的发展受到了人类文化思潮的影响。明末清初正是新思潮兴盛的时期,提倡解放思想、回归童心。在艺术领域里则表现为追求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运用比喻、象征、隐喻的手法来表现艺术,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就此产生了。八大山人的早期(1648-1680年),他将家国之痛藏于心底,过着安定而平寂的生活。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语言是奔驰跃动的,显得极不和谐、极不平静。形象往往怪异,基本不顾法度规矩,纯粹是内心情感的一种发泄。《个山杂画册》中之三《八哥》(图2)是禽鸟第一次以孤鸟的形象出现,创作时间是1684年,其绘画风格是他变形风格的开端。这个时期他创作的绘画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直接、袒露、激烈。他的花鸟画反映出激荡不定的情绪、愤世嫉俗的思想和独具个性的艺术追求,并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画风。到了晚年(1690-1705年),清朝政府统治趋于稳定,对明朝后裔放松了警惕。虽然他已经释然,但他的内心世界始终是孤寂的。在他的绘画中多用饱满的软毫,笔笔藏锋并以中锋运转,显得十分凝重沉着,完全排除了世俗的干扰而臻于随心所欲之境,笔墨更加圆浑,意境更加寂静。在这一时期,八大山人的花鸟畫大体具备一种绘画特色,便是“少”,在这里指的是物象刻画在数量上的少,还有在绘画时用笔数的少。在这些少之又少的几笔墨色和大量的留白中,透出那种“清明中的冷逸、残缺中的圆满、虚灵中的充实”之气于画中荡气回肠,心神俱佳,散发出庄严又雄浑伟大之感,激荡着灵魂。[1][[]]在他的画中,鸟并不是原来的物象,而是画家心中之所念,落笔于纸上用来烘托画家心中寂寥和愤慨的情绪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晚年的八大山人笔墨老辣,心态平和,画面悠然空寂。随着八大山人的人生经历的变化以及思想的转变,孤鸟形象在慢慢形成并得到完善。
三、孤鸟形象产生的原因
当我们谈及八大山人的孤鸟形象时,总会联想到他的人生经历、政治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研究其孤鸟形象的产生也不外乎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郑板桥曾题:“国破家亡鬓总蟠,一囊诗画作头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八大山人经历了国家支离破碎、家人过世的不幸,将自己的一腔热血与抱负、一腔不平之气都转移到绘画中。他的作品中的笔墨不算多,但是表达的情感要胜过画面内容。一、孤傲。八大山人承受着国家灭亡的事实,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打击,痛苦不已。他当时选择了遁入空门“薙发为僧”,不愿意接受亡国的伤痛,出家为僧,心境孤傲,不愿意留在尘世里人格受辱。二、孤寂。石涛曾评价八大山人:“余每见山人书画款题‘八大一二字,必连缀其画,‘山人二字亦然,类哭之笑之,意盖有在焉。”[2]石涛每次见到八大山人的题跋“八大”两个字,都会与他的作品联系起来看,二者合为一体,共同构成画面的意境。“山人”题跋也是这样的,像是哭之笑之,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借以题跋规劝自己。他借病以逃避现实,心境孤寂,没有地方可以言说自己心中的苦闷,只能将孤寂的心境融入画面中。三、孤独。其实“孤独”是一种自成世界的独处,是一种圆满的境界。1688年左右,在八大山人还俗之后过上了以卖字画为生的日子,促使他的晚年绘画风格快速成熟起来,推动着他进入最辉煌的时期。在他入世后,他的心境思想都发生了变化趋于平和,坦然地面对世俗,笔触变得柔和。
朱良志说:如果说倪云林艺术妙在冷,石涛的艺术妙在狂,那么八大的艺术则妙在孤。[3]八大晚年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孤傲精神蕴含着深奥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八大山人晚年艺术中最为闪亮,也最耐人寻味的部分之一。[4]八大山人生长在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盛行的年代,因此他与禅有着不解之缘,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其思想中都包含着禅宗思想,八大山人必然也会受其影响[5]。他的孤鸟形象产生于1684年前后,这段时间正是他准备入世还俗的阶段,禅宗“无住”“无念”“无相”的思想影响了他的心境的变化,隐居独处的荒凉与孤闷使他想要入世,追求生活安定却因早年经历又心绪难平。八大的思想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他的艺术。
八大山人花鸟画在风格题材上的转变,一部分原因归结于他禅宗思想的变化,经历过跌宕起伏的人生,看遍人间冷暖,对禅宗的深刻理解使得他做到心中有佛,决定开始新的人生旅途。八大山人遁入禅门长达30多年,他的禅宗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渐渐融进了他的绘画创作中。开合式的构图、夸张简化的造型、收放自如的笔墨、简远淡真的风格抒发了八大山人表达心中的愤慨之情。
随着宋、元期间禅宗佛教的兴盛与流行,八大山人晚年游弋于佛学中,并认为“禅宗无视保守主义、形式主义、公式主义,即任何约束和限制的东西,禅宗象征着绝对自由,这意味着禅宗来自人最深的根源,那里贮积着无限的可能性,禅宗把手伸进去攫取永不枯竭的创造力。”[6]而孤鸟形象作为八大晚年的一个代表意象必定是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因受到禅道思想的熏陶,而在題材的选择上也有着简约空灵之妙,受到禅学思想的陶冶。禅宗讲求的“无”字顿悟生命,所画的孤鸟形象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参考文献:
[1]陈婧.以少胜多—八大山人花鸟画构图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
[2]马子芳.八大山人绘画形式之美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2.
[3]朱良志.八大山人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李宏伟. 八大山人晚年的绘画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0.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4.
[6]引自《八大山人全集》卷五,吴子南著《漫将心印补西天——八大山人禅思维蠡测》,江西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