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熠
摘要:本文先对博伊斯的人生经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以博伊斯的装置作品《油脂椅》为本文的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作品中的软性材料在装置中的应用以及软性材料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博伊斯;《油脂椅》;软性材料;符号性
一、博伊斯生平简介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20世纪德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以雕塑和装置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他被认为使二十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艺术家。欧洲艺术在进入了现代的纪元之后,在经历了由古典转向解构抽象几何,再经历了杜尚“现成品”艺术之后,博伊斯的“浸入式”艺术是艺术观念的又一次新的革新。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一概念让艺术更加的深入生活,如果说杜尚的现成品艺术让生活与艺术扯上了关联,那么博伊斯就让生活变成了艺术,并且博伊斯将自己对于生活、对于战争的感想都融入了艺术中,以不同的形式,让人们从艺术品中体会到他所体会到的感觉。
由于战争对他带来的伤痛太过于剧烈,战后的他通过艺术来治疗战争对于他的精神伤害,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他对战争进行全面的反省,同时创造了颠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博伊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毛毡与油脂这两种材料的广泛应用,这是因为博伊斯在战争时期作为飞行员被应征前往拉夫特瓦夫,因战迫落在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地区,俄罗斯的寒冷没有使博伊斯失去生命,因为他被当地路过的一位牧民用毛毡和油脂裹起来而得救。毛毡与油脂都是让人感觉到温暖的材料,博伊斯对这两种材料的广泛使用,也是能够希望在看到这两种材料的时候就想起战争中遇到过的温暖。
二、博伊斯《油脂椅》软性材料中符号性的情感表现
从杜尚之后,现当代艺术创作中现成品材料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例如磁带、黄油、纸浆等现成品,都可以作为材料。在传统艺术创作中,主要以架上绘画为主要的创作形式,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艺术表达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绘画的形式也不再只局限于架上绘画,其他材料开始加入艺术创作中并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材料。
因为材料自身带有的实用属性和丰富的感官体验,带给人更具有冲击力的趣味性、多样性、表达性,其他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也为博伊斯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正如博伊斯所倡导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思想,也使得纤维艺术更加平民化,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正如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所提出的美学理论:“有意味的形式”。艺术作品的特殊性质必然会激发观者某种情感,趣味性则是审美情感的表达。艺术作品的趣味性,让观者体味到艺术品传达的感受的同时,开始思考作品所表达的更深含义。
不管是在传统艺术作品还是现当代艺术环境中,作品的空间互动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纤维艺术作品中材料所具有的肌理性特征,给人直观多样的视觉效果。如软性材料,如羊毛、丝编、棉絮、油脂所带来的盈暖、框意的感觉可以起到调节现代建筑中理性、孤寂的氛困。通过多样的肌理以及多层次的色彩表达与空间环境呼应。传统艺术带有绘画性的天然性基色,可以表现优雅、复古气氛。而现当代艺术通过化学色彩处理得到想要表达的色彩要求,表现出梦幻性、理想性感觉。在新科技的推动下,光感、影像等特殊效果的加入给人带来穿越时空的时代感等等。软性材料在肌理与效果、材料与技法的表现中相互牵制和补充,使形与色更好的發挥特性,从而营造出现当代艺术独具色彩的空间美感。
博伊斯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种全新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可以揭露社会与人类的问题,以这样一种新的方式去重新诠释物体所具有的意义。博伊斯在1963年创作了《油脂椅》(图 1)作品。“油脂”完全成了视觉语言的主体,一大块油脂放在椅子上,突破了艺术创作的二维限制。油脂本身具有艺术家赋予的哲学意义和自传性的隐喻,也具有了观者的个人经验。但在观者瞬间的视觉直观上,作品中除了油脂和椅子别无其他。此时,材料早已走进了空间,成为材料造型语言。博伊斯使用的材料丰富多样,从性质相联系的象征体系,到各种与鞑靼人社会生活相关的材料,例如“毛毡”,“油脂”等。“毛毡”是一种合成元素象征着排列有序,而“油脂”是源源不断涌出的能量。因此博伊斯采用了大量油脂进行创作,在雕塑和艺术品中以此为创作内容,“毛毡”和“油脂”这两类材料本身包含温暖与力量,因此常常被喻为力量。博伊斯在运用材料的符号隐喻方面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
首先,对生活中的现成品进行现实意象“错位”处理,进而对生活与艺术、艺术体会和现实社会、艺术家与创作等界限的思考与分析。经过“错位”处理,原先毫无生命意义的现成品开始有了多种模糊的意义以及象征,这种认识完全高于生活的认识,生活中酸甜苦辣的被具象化,被艺术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它可以让观者在毫不知觉的情况融入作品当中,这种力量有一种隐性的强势,这种强势可以让观者不再只是看到作品的表象,更多的是融入作品的多元世界中。
其次,艺术家把生活中的非艺术的现成品进行艺术加工,进而把真实世界里存在的物品以艺术的形式出现,成为观者眼中的“艺术品”。可见,艺术家对材实进行艺术创作之后,就可以把材实原有的生活意象进行具象化。例如工具性材料通过艺术家的创作之后不仅只是一件工具,更多的是被赋予社会生活寓意的艺术性话语,成为艺术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传承物。
媒介材料代表现实生存境遇,而符号材料代表艺术思想。物在这边,魂在那边。物与魂可以在作品语境中彼此互换、模糊、互动。符号是抽象的终点和媒介的起点的同一性,它是在一定成像的基础之上揭示物性,本身有着极强的形象性,很容易就会让心与物之间形成一种艺术感受。
三、结语
生活中的不同材料在艺术家眼中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由于艺术家的实验与探索,软性材料的加入使艺术创作的道路更加宽阔,也使艺术表达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也激励着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地思考和创新。
博伊斯推崇实现自由的社会,想要证明艺术是唯一具有革命性的力量的办法,就是扩大它的定义。艺术力量可以把旧社会推翻,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体系。在陈旧的社会体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社会艺术有机体,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艺术创造者,每一个人的社会意识及行为都会成为创造社会的力量,只有统一化的社会艺术体系,才能真正地创造出有秩序的社会定位。博伊斯认为世界是充满爱的,没有一个民族与生俱来就喜欢战斗,特别是受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和席勒的影响之后,他更加确信艺术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可以改变世界,为世界带来和平的。
参考文献:
[1]福西永.形式的生命[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福尔克尔·哈兰.什么是艺术?[M].韩子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李克勤.当“软性材料”遇上“硬性材料”——浅析纤维艺术中的“材料美”[D].天津美术学院,2016.
[4]马杰.“社会雕塑”——永远的乌托邦[J].美术观察,2015(3):145.
[5]班陵生.约瑟夫·博伊斯留给艺术史的“修辞手法”[J].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5(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