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尚简”是文人山水画中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文人山水画的“尚简”意识是在传统哲学思想和文人画自身发展规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老庄”学说为文人山水画“尚简”的审美意识奠定了哲学基础,文人画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主要对文人山水画“尚简”意识的成因,与其在文人山水画中的具体表现,此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关键词:文人山水画;尚简;意识
一、文人山水画“尚简”意识的形成
受道家的清静和玄虚思想的影响,文人山水画艺术追求“简”的至高境界,在功能上强调“自娱”“写胸中之意”“取乐于画”“出世”,在艺术表现上要求不拘于形似,要“得之象外”,抒发主观情感。這些艺术主张和道家的哲学精神极为相似,老子和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学说和主张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山水画家。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少则得,多则惑”;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其“虚而待物”“物我两忘”的人生观深刻影响了文人山水画家的理论研究和绘画实践。在老庄学说的影响下,文人山水画家逐渐“走出俗世”,归于自然。在艺术实践中,领悟到了“大象无形”“大道至简”的艺术真谛,逐渐超越物象本身,追求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力求以最凝练的笔墨表现出物象的气质。道家思想为文人山水画“尚简”审美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是文人画论中“尚简”意识形成的理论源泉。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中有:“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是故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行。若乃高下向背,远近重复,此画工之艺耳,非精鉴之事也。”欧阳修以“萧条淡泊”“闲和严静趣远之心”论画,并被后世文人画家奉为作画和鉴画的最高标准。南朝梁元帝萧绎《山水松石格》中有:“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褒茂林之幽趣,割杂草之芳情”,要求去除自然主义,不可看见什么画什么,提倡将个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而不是只取物象之形。苏轼《苏东坡集》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指出士人画不应在形似上计较,而要讲求“常理”,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画论和文人山水画的发展方向。明末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有:“山不必多以简为贵”的论述;明末程正揆《题卧游图后》中有:“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何也?意在笔先,不到处皆笔,繁皴浓染,刻画形似,生气漓矣”;清代王学浩《山南论画》中有:“画以简为上,虽烟客麓台犹未免繁碎。如大痴真未易到,大痴法固在荒率仓古中求之,尤须得其不甚著力处”。文人画论中提到的“简淡超逸”的美学思想,成了文人山水画“尚简”意识形成的理论依据。
二、“尚简”意识在文人山水画中的具体表现
文人山水画家将艺术指向内在修养,使文人山水画成了表现内在精神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实践上,文人山水画家不再只注重绘画本身,而更加注重画外之意,以“畅神”“聊写胸中之逸气耳”作为美学追求,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神”“意”“情”“境”融入笔墨之中,形成了以“简”为贵的绘画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比如苏轼的《古木怪石图》,画中古木和石头皆用清淡、空灵松散的笔触似勾似擦,草草而成,不作过多描绘,土坡用一笔带过,信笔作出,不求形似,营造出了“萧散简远”的境界;再如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作为中景的湖水以空白代之,不着一笔一墨,虽不见飞鸟、帆船和水纹,但其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真正做到了笔断意连,以少胜多。试想如果将湖面全部画满水纹,不过咫尺距离,不足以显示其广阔、长远之势,这种“萧疏空灵”的气质,映照了文人山水画“尚简”的审美追求。
三、结语
文人山水画家以笔墨释解胸中盘郁,崇尚“简淡超逸”“闲和淡泊”,反对“呆滞僵化”“剑拔弩张”,力求以有限的笔墨表达对自然的无限思索向往之情。其笔墨中蕴含着独特的哲学性和抒情性,是画家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反映。文人山水画家“尚简”意识的形成是深深根植于传统哲学思想之中的,它的出现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理论支撑,是受老庄哲学思想和文人画论影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程明震.文心后素:文人画艺术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宽武.中国画理论探微[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4]张明学.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5]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许永富(1992.10-),男,汉族,籍贯山东省兰陵县,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为山水画创作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山水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