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萱
摘要:文章首先从概念内涵与发展变革两个角度入手,对撞水撞粉法在工笔人物画中的应用背景进行了阐述;其后,围绕随意感强、包容性强等方面,分析了撞水撞粉法在工笔人物画中应用的表现特点;最后,从注重创作构思、把控液滴流动以及突破传统思路三个角度入手,提出了撞水撞粉法在工笔人物画中应用的实践建议。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撞水法;色彩语言
一、引言
撞水、撞粉是中国画创作中重要的两种艺术技法,其充分利用了水、粉在宣纸上的物理特性,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线质墨法的舒服,赋予画作以自由灵动的独特美感,更好地帮助创作者将绘画思路、审美意愿落实到作品当中。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工笔人物画的撞水撞粉法展开探究讨论。
二、撞水撞粉法在工笔人物画中应用的概念内涵
在分析撞水撞粉法的概念时,应从撞水法与撞粉法两个部分来看。其中,撞水法是在水墨颜料还未变干时,用毛笔蘸取适量的清水,并从墨迹的向光一面注入,从而使颜料基于水的物理张力被聚集或沉积在液滴边缘。此时,便会在画纸上呈现出浓淡均有、颜色渐变的着色效果。通常情况下,墨迹注水部位的颜色略淡且发白,可用于表现工笔人物画背景中花朵、叶片的受光部位。在此基础上,墨迹越向液滴边缘处或颜料聚集处颜色越深,从而赋予花朵、叶片以明暗有致的光度美感;撞粉法则是在水墨颜料还未变干时,将一定量的色粉撞入到液滴当中,从而使色粉漂浮在墨迹之上,并随着颜料渐干而固结于宣纸表面。这样一来,水墨画的原有质感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给人以轻盈、自然甚至如笼薄纱的视觉感受。对此,有艺术界学者指出:“在一花一瓣中,不需着意染光阴,惟以浓淡厚薄的粉的本身为光阴”。由此可见,在中国画尤其是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当中,撞粉法的应用价值与美学表现力是极高的。结合行业经验来看,撞粉法在传统时期多用在花卉、蔬果、昆虫等物象、景观的绘制上,可使画面达到生动逼真的质感效果,与工笔人物画追求装饰意味、强调写意描绘的特点相得益彰[1]。
从技法原理来看,撞水撞粉法的产生与应用,主要与液体的物理特点、色彩的渗化机制有关。一方面,液体具有很强的表面张力与流动性,故而会在宣纸上形成一定的流动边界。所以,当水墨颜料与水、粉相结合时,颜色便会在水的随性动态中形成独特肌理与质感,并表现出深浅有别的分布情况。另一方面,水作为一种无色透明的媒介材料,可对水墨颜料的本来颜色产生稀释作用。同时,颜料与色粉相接触时,也会发生颜色渗透交融、混合变化的现象。基于此,将撞水撞粉法应用到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当中,便会使所绘物象出现深浅不一、浓淡兼有的颜色效果,并使人在视觉体验中联想到光线变化对自然事物的外观影响。
三、撞水撞粉法在工笔人物画中应用的发展变革
撞水法古已有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有其技法而无其概念,直至“二居”(居廉、居巢)时期,撞水法才在我国传统绘画领域正式“崭露头角”。而撞粉法则可基本以“二居”为鼻祖,对此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剑父也曾表示:“古人写花向无撞粉之法,自宋院画至南田时,用粉皆系抹粉、挞粉、点粉、勾粉而已,未尝有撞粉也”。区别来看,“二居”在绘画创作中的用粉技法与前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大了水的用量,即通过注入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粉浮于水墨颜料的流动性与变化性,从而使画作呈现出更具特色、更加随性的面貌效果。
其后,随着我国绘画领域的不断发展,高奇峰、陈树人、高剑父、李野屋、容祖椿等历代画家大量投入到了撞水撞粉法的实践应用与研究改良当中,使得撞水撞粉法得到了美术界、美术学界的广泛认可,并逐渐成了工笔人物画乃至中国画创作中的常用技法。在长期的发展背景下,撞水撞粉法也发生了相对明显的变化。在该技法的兴起初期,人们的材料选择方式、绘画构思模式还相对传统、常规。例如,在《大头鱼》《荔枝图》《南瓜花》等作品的创作当中,“二居”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绘画材料进行撞水法、撞色法的灵活运用,以熟宣纸或熟绢布等不透水画材为基础,将颜料、清水、色粉湿化添加到画面当中,并任其进行自然地冲撞流动与渲染风干,最终形成轻重不同、浓淡变化的色阶,使画面呈现出润泽、渐变的自然效果与绘画质感[2]。
而在现当代,新艺术潮流下的工笔画家们既对传统绘画技法进行了有效继承,也大胆地融合、借鉴了油画、水彩、岩彩等其他艺术领域的艺术方式、表现方法,进而使得撞水撞粉法有了新的突破。例如,一些当代画家会将撞色撞粉法与没骨法结合起来进行应用,即不用墨笔立骨,直接将水墨颜料、清水、色粉等冲撞、注入画作当中。这样一来,工笔人物画中人物主体、背景花草等物象的轮廓均由液滴張力形成的重色边界产生,而物象内部则会表现出更高的透光感、淡雅感,从而使整个画面给观者以清透飘逸的独特视觉体验。再如,部分画家在应用撞水撞粉法创作工笔人物画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绘画材料的固有限制,而是将矿物颜料、结晶颜料等粒径较大、厚重感强的综合材料投入到绘画当中。此时,由于矿物、结晶等材料与传统色粉的质地、色感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工笔画的质感也会呈现出更新的变化特点。
四、撞水撞粉法在工笔人物画中应用的表现特点
从应用表现的角度来看,撞水撞粉法既不同于逐层叠加、均匀渐变的传统工笔画习惯,也区别与写意画以笔成骨、一次成形的创作模式,是一种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的独特技法。具体来讲,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与完全用毛笔勾勒的创作方式相区别,撞水撞粉法下的墨迹轮廓是因“撞”而成的,所以其实际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液滴流动、色彩掺混的影响。这样一来,便会表现出很强的自由度与随意感,为画作增添不拘一格、自然飘逸的独特魅力;其次,在撞水撞粉法的应用背景下,画作中花草、人物等物象均有自然的轮廓线,且浓淡、明暗、厚薄的着色对比极为明显,继而使画作整体呈现出润泽、透亮的生动感与立体感,而不是平单色块的僵化堆积;最后,撞水撞粉法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放性特点,可与其他绘画技法进行融合运用,并往往能达成“1+1大于2”的理想效果。例如,很多现当代画家在创作工笔人物画时,会将撞水撞粉法与没骨法、积色法、烘染法、反衬法等技法同时应用到实践当中,以强化画作整体的自然感、随意感或缥缈感,实现独特创作思路的充分落实[3]。
五、撞水撞粉法在工笔人物画中应用的实践建议
在工笔人物画的应用中,撞水撞粉法尤其注重“形”与“意”的有机统一。同时,基于工笔画的艺术特点,创作者还应尽可能地做到寓意于形、意大于形。所以,創作实践时,虽然撞水撞粉法具有明显的自然性、随意性特点,创作者也应对颜色的明暗关系、浓淡变化、质地肌理进行充分构思与预估思考,以便将超脱于物象本身的情意表达出来,使画作具备多层次、可推敲的内涵特点与艺术价值。
此外,从原理上来看,撞水撞粉法的效果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的流动作用。当清水注入水墨颜料,或色粉浮于水墨液滴时,液体的流动会带动颜色进行交融、碰撞、稀释或渗化,进而化静为动,使颜色呈现出游走于画作表面之感。同时,液体本身的流动纹理,也会留存在熟宣纸上,化为画作视觉质感的一部分。因此,创作者在应用撞水撞粉法时,还应充分利用好探、推、挤、倾、划等动作,对水墨液滴的轮廓、纹理进行适当把控,以达到最佳的创作效果。
最后,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当中,创作者应充分挖掘、体现自身的艺术特点,积极打破绘画技法在应用思路、应用材料等方面的传统局限。例如,在常规视域下,撞水撞粉法是以自然物象为描绘对象的,即通过颜色的浓淡变化、明暗过渡,表现花草、蔬果、昆虫等的光照感与立体感。在此基础上,创作者可充分活化创作思维,将撞色撞粉法的光照感、立体感特点与工笔人物画的非物象背景结合起来,创作出多种色彩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的朦胧情境,以体现所绘人物或迷茫、或梦幻的内心状态。
六、结论
总而言之,将撞水撞粉法应用到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当中,能充分利用颜料、水、色粉等绘画材料的物理特性与着色特点,使画作呈现出浓淡皆有、明暗相宜的自然性、自由性、飘逸性美感,带给观者以独特的视觉体验。在实践中,工笔人物画创作者要做好颜色搭配、液滴控制等细致性工作,以确保水的注入、色的冲撞均符合艺术构思与创作预期,实现撞水撞粉法应用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宋波.工笔人物画撞水撞粉法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陈欢迎.浅析中国画撞水撞粉法中的“有意”与“无意”[J].美术,2018(07):144-145.
[3]黄客乐.粉彩“水点桃花”与国画“撞水撞粉”法比较研究[J].中国陶瓷,2018,54(06):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