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玉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老年人精神诉求也不断增多,心理慰藉期盼日趋增长,社会关爱需求日益强烈。因此,老年精神关爱逐渐成为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着重解决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障的同时,也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可以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作为全国书画大市的阜阳,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中,书画艺术的融入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阜阳地区的文化底蕴、书画艺术所拥有的群众基础,书画艺术对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改善家庭邻里关系以及对老年人所发挥的独特健身养生功效等方面为基础来探讨将书画艺术融入阜阳市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书画艺术;融入;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我国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领域,也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老年人精神诉求也不断增多,心理慰藉期盼日趋增长,社会关爱需求日益强烈。因此,老年人精神关爱逐渐成为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着重解决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障的同时,也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可以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为全国书画大市的阜阳,书画艺术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对于老年人群体而言,他们对书画艺术尤其钟爱,通过在一起创作、交流、观摩书画作品,可以起到健身养生、拉近彼此的情感距离、改善邻里关系、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作用。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或社区甚至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书画小圈子并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富有成效的相关活动,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他们在生活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情感孤独以及对子女过分依赖的问题。因此,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中,书画艺术可以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书画艺术融入阜阳市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发挥阜阳地区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书画艺术传统深厚、群众基础广泛的优势
阜阳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书画艺术传统,群众基础广泛。以阜阳为中心的颍淮文化是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脉传承,书画艺术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黄淮平原腹地的阜阳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书画历史源远流长,依据境内出土的文物分析,其书画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唐宋以降至民国,不同历史时期都出现过较具影响力的书画家,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阜阳涌现出吕霞光、常任侠、张良勋、吴雪、荆涛、顾祖英、李传周、黎国琛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书画名家。新时期的阜阳书画艺术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创作方面人才辈出,展览、交流日趋频繁,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普及与流通机制。
随着阜阳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书画艺术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爱好和追求。例如当笔者将自己的书画作品赠予福利院的老人或者自己的老年亲友时,他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经常会向他人分享甚至是炫耀自己对作品欣赏与解读的心得,一件书画作品往往可以使之产生持续的愉悦之情和审美体验。
二、积极响应地方政府所主导的文化发展战略
阜阳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支持书画艺术的发展,各级文化部门先后邀请国内一些书画名家来阜阳进行讲学、辅导活动,随着创作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展览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并初步呈现出大众习书、作画、参展、收藏的热潮,形成了由各界广泛参与的、层次丰富的书画阵容。
以阜阳市太和县为例,在进入21世纪以来,太和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着力打造“书画之乡”的文化品牌,太和书画艺术得发展更加成熟,并逐步向市场化、产业化迈进。2008年8月,自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太和书画艺术节”以来,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四届。 2011年,太和县委、县政府把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打造太和“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文化品牌纳入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一是充分发挥民间书画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二是充分发挥特色市场优势,把民间书画艺术产品推向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扩大对外交流,增强太和书画的辐射力和社会影响力;四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书画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2016年的太和县“十三五规划”中,制定了建设“诗画太和”,立足于太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文化传统与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加快推进太和书画古玩城、中国美协写生基地,逐步建成书画写生创作、交流培训、产品交易、休闲养生基地,组织不同层次的书画交流活动,活跃书画装裱、展览、交易市场。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书画艺术在当地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热爱书画艺术的热情,使书画艺术的群众基础变得更为广泛。
在此基础上,以各级文化部门主导的老年大学以及社区团体等形式的老年人书画团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地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家庭、亲友以及邻里间进行的老年人书画艺术创作交流的格局。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所提出的要健全我国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的指示精神,进一步为书画艺术融入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将书画艺术融入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中,既是加快区域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书画艺术的群众基础、有效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邻里关系
书画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邻里关系。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在他们的生活中,带孙子、买菜做饭等日常杂务往往会成为其主线,帮助孩子往往会成为其重心,难以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精力体力上的劳累是一方面,与子女相处久了更容易产生一些生活上的矛盾,最终落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在笔者与一些存在类似问题的老年朋友的交流中,明显能感觉到他们的无助与无奈。其实,通过更深入的了解会发现,这些老年朋友不是没有时间,而是缺乏业余爱好而导致了将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一日三餐的安排与孩子上面,如果真正让他们彻底闲下来,他们反而会感觉非常空虚与不安。而在与一些生活质量相对较高的老年朋友的交流中,他们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健身娱乐等活动,进行书画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在他们的娱乐生活中往往占据了较高的比例。由此可见,对于老年朋人来说如何在享受家庭生活带来的天伦之乐的同时,给自己留出一定的空间与时间来培养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是他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提供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来改善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书画艺术作為其中的一个选项与切入点,将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书画艺术所担负的“成教化、助人伦”[1]的社会功能将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国文化精神的贵和持中、民为邦本、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在书画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在书法艺术中所书写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内涵丰富文字优美的古诗词或者是一些励志的成语、短句,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形式美的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在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往往蕴含着宁静淡泊、吉祥如意、劝善向上等寓意,人们在欣赏这样的绘画作品的时候,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往往会通过反观自身而获得宁静祥和的较为深沉的内在精神体验。很多现代家庭通过在家里悬挂书画作品,既可以提升自己家居的审美格调,又可以通过其熏陶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老年朋友在这一块往往格外喜欢与看中,在书画氛围的熏陶感染下,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可以得到有效的调整和提升。
另外,可以让广大群众更深入地了解家乡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例如,通过笔者了解,有的老年朋友对当地历史上的书画名家如数家珍,对一些年轻的书画后起之秀也非常关心和喜爱,甚至于对他们的作品的风格特点、市场行情都了解得非常清楚,通过他们的辐射与带动可以使更多人参与到热爱家乡、热爱书画艺术的队伍中来。
四、老年人参与书画艺术的欣赏与实践可以发挥独特的养生功效
众所周知,从事书画创作的画家长寿者较多,如齐白石、刘海粟、朱屺瞻等老画家都艺术精湛且享有高寿。对于普通老年人来说,通过欣赏书画艺术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志;通过简单的书画创作实践能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达到平衡状态, 肌肉和关节得到锻炼。书法和绘画中的笔画是一个综合的身体动作。它能使氣血的运行更加顺畅、新陈代谢更加旺盛。同时,书画又是一种心灵艺术,它需要作者平静的心境和纯粹的情感。因此, 它既具有审美功能, 又具有保健功能。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书画艺术融入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的论述,响应了十八大以来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健全我国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的号召。作为全国书画大市的阜阳,书画艺术在阜阳市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文脉传承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中,书画艺术可以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将书画艺术融入阜阳市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还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和有效地实现路径。就目前情况来看,书画艺术融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受众面还相对较小,如何将书画艺术有机融入老年人的居家和社区生活,需要进一步探讨多方面的可行性;如何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社区、各类相关组织、志愿者广泛参与的相应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将书画艺术融入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丰富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也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还会提升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汤麟.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隋唐五代卷)[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