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姆《面纱》中的死亡意识

2019-11-16 06:52汤棋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9期
关键词:面纱

摘  要:毛姆的小说《面纱》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因为婚变而去往中国偏远小镇湄潭府经历。湄潭府是霍乱肆虐之地,文中描述了很多人的死亡。本文将死亡美学和死亡哲学角度,来分析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关键词:《面纱》;死亡哲学;死亡美学;死亡意识

作者简介:汤棋(1989-),女,汉族,湖南常德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1

毛姆(Maugham,1874-1965)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他创作的作品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小说《面纱》讲述了女主人公基蒂的爱情心路历程。在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压迫下,基蒂与性格爱好迥异的沃尔特成婚。基蒂性格活泼开朗,爱好交际,沃尔特安静严肃,不善交际。两人之间性格的巨大差异让基蒂感受婚姻的无趣,在基蒂眼里,查尔斯就是拯救基蒂无趣婚姻的希望。丈夫沃尔特发现他们的私情后,以复仇的心态带着基蒂来到霍乱肆虐的偏远中国小镇湄潭府。湄潭府之行让基蒂感受到自己与死亡零距离,也见证了很多人的死去。在毛姆童年时期,父母双亡,加之毛姆生活的年代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带来了无数人的死去。毛姆坎坷的人生经历激发了他的死亡本能,让他从幼年时期开始就对死亡极度敏感,他面对死亡感受正呈现在了他创作的角色的思想中。

一、死亡即超越

颜翔林认为:“死亡是对生命起点的回溯,死亡是对生命之家园的归返,更是对精神之家园的归返,这种归返即被理解为超越。”死亡的超越首先表现为对时空的超越,超越时空的死亡走向绝对永恒的存在。这种超越与天主教修女们坚守的信仰不谋而合。虽然天主教修女们背负着沉重的生活的十字架,但是她们却毫无怨言。因为她们“每时每刻都有一种欲望——不,一种比欲望要强烈得多的东西,那是一种渴望,一种能够将她们引入永生的死亡的渴望。”在被霍乱感染者死亡折磨中生活的天主教修女们是向死而生的,信仰让她们相信自己在死去后会走向永恒的存在。所以当修女圣约瑟夫在亲眼目睹了同伴和周围的百姓在苦痛中一个个死去后,仍然能够保持她那份率真与豁达。

其次死亡超越“指向为知识的圆满和智慧的妙悟,真理的降临这一意义。”人只有在死亡边境,意识才能接近悟境,从而悟出自己生命的本真。男主人公沃尔特的临终遗言是:“死的却是狗。”这句话原本出自爱尔兰诗人戈德史密斯的《挽歌》。该诗讲述了一个善人救了一只狗,却被狗咬伤以致卧床不起,大家都以为善人快要死了,结果死的却是狗。沃尔特把自己比做狗,那么基蒂就是这首挽歌中的善人,善人被咬没死狗却死了,证明善人是有毒的,是伪善的。修女们为沃尔特在湄潭府做出的牺牲大受感动,她们认为沃尔特是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大善人,他深受修女们的爱戴。而沃尔特是因为忍受不了妻子的背叛想置妻子于死地而来到湄潭府的,他并不是为了人间的大爱而牺牲,是个伪善者。所以濒临死亡的沃尔特终于悟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为自己人生哀叹。

二、死亡即自由

历史上诸多哲学家把死亡与自由密切联系起来,认为死亡是最高阶段的自由。男主人公沃尔特因为一直无法原谅妻子不忠,心灵饱受折磨而选择以自己为标本做自杀式的病毒试验。對于沃尔特来说,死亡不再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死亡让他无处安放的灵魂得到了解脱。对于基蒂而言,基蒂明白“沃尔特因为心碎而死的”,对于她的背叛,沃尔特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也无法释怀。修女们多次向基蒂提起沃尔特在救死扶伤过程中表现的出高尚品格,基蒂钦佩沃尔特却始终无法爱上沃尔特。与其说沃尔特的死使得基蒂抱憾终身,不如说他的死亡让基蒂得到解脱。从此远离了霍乱之地,不再需要面对死亡的威胁,不再受到爱情与婚姻桎梏的束缚。在她的船只返回香港的时候,她为自己重获自由而欢欣鼓舞,憧憬美好未来:

自由!不仅是挣脱了烦恼的桎梏的自由,还是让她挣脱倍感压抑的友谊的桎梏的自由。自由!不仅是挣脱了死亡威胁的自由,还是让她摆脱了丧失了尊严的爱情桎梏的自由。那是挣脱了所有灵魂上牵绊的自由,是脱离了肉体束缚的灵魂上的自由。有了自由,她也就有了无所畏惧从容面对未来的勇气。

对于基蒂来说,沃尔特的死让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让她看到生命里新的希望,让她从人生的种种枷锁中得到解放。

与基蒂心境相似的是基蒂的父亲。基蒂的母亲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基蒂父亲身上,她希望基蒂的父亲谋得首席法官的职位,让她和女儿们过上体面的生活,至此基蒂父亲每天感受到无形的压力压抑着他。基蒂母亲的死去让基蒂父亲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是自由的,摆脱了束缚的生活。

三、结语

《面纱》中描述了诸多的人物的死亡,人物对死亡有着不同的见解,死亡对于女主人公基蒂和其父亲意味着通向自由之路,让灵魂得到了解放。死亡对于修女们和沃尔特来说不仅仅是生命的终止,更是涅槃重生和生命的超越。他们在死亡中找寻到生命的本真,找到自我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面纱[M]. 田伟华,译. 北京: 开明出版社, 2018.5.

[2]颜翔林. 死亡美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3]谢琼.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面纱》主人公自由之路[D]. 沈阳: 辽宁大学, 2018.5

[4]段德智. 死亡哲学[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7.5.

猜你喜欢
面纱
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
揭开剪纸题的神秘面纱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思维导图揭开“a”的神秘面纱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揭开藏北草原的神秘面纱
揭开“审核”的神秘面纱(一)
——各大主机厂审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