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朝阳
摘 要: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的结合是实现精细水驱、推动传统油田开发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采油工艺的优化与采油效率的提高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简要概述了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的原理,围绕充分调剖技术、有限度三次采油技术、油藏适应性评价技术、立体井网层系重构技术四个层面,探讨了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结合的关键技术及其具体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田开发 二次采油 三次采油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5(c)-0039-02
新时期社会生产造成的石油消耗量日益增长,然而我国大部分油田开采已步入了中后期,油田新增可采储量受到一定局限,同时当前我国多数陆上油田正处于高含水阶段,在当前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失衡、供需失调的背景下,如何运用关键技术提高油田采收率、推动传统开发模式转型,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的原理概述
1.1 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的原理
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结合的主要原理是向调剖过的油井注水层中加入驱油剂,借助其洗油作用保障三次采油的顺利开展,利用调剖、堵水等方法调整波及系数,以此实现提高采油效率的目标。在此过程中,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使得油水界面的张力在可允许调剖范围内迅速降至低于10-2mN·m-1、毛管数增至10-2,使油的饱和度得到显著下降。在考虑到投入产出比的基础上,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驱油剂用量、使用时间的把控,保障采油率在合理浮动范围内变化,进一步实现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间的平稳过渡,从而扩大该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
1.2 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的结合时机确定
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结合的主要时机发生在油层三次采油前期,利用井网加密技术结合层内结构单元,采用选择性射孔针对厚油层、单砂层进行水驱挖潜,以此构建全新驱动体系,明确界定注采对应关系,削弱其中的非均质性影响。同时,应选取适当时机进行三次采油,并借助聚合物驱油法增加水相黏度、改善流度比,优化驱替介质的波及效率与微观驱油效率,进一步实现提高原油采收率与水驱采收率的目标[1]。
2 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结合的关键技术及其具体应用探讨
2.1 调剖技术
调剖技术的应用建立在PI决策的基础之上,通过针对油层进行多次调剖堵水,使其采油动能得到显著强化。在运用调剖技术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充分调剖程序的识别与判断,应以注水压力与充满度作为调控数值,将其变化范围控制在0.7~0.95范围内;随即应进行堵剂系统的构建,落实注水压力与充满度两层指标,保障其实际工作数值要高于理论值,进一步提高采油效率。
2.2 有限度三次采油技术
该技术主要利用高效驱油剂等化学物质添加到调剖后的油层内部,使油层与气体、液体间的作用关系得到显著改善,借助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调整油层表面活动,进而提升采油量、达成最优投入产出比。运用有限度三次采油技术可以有效提升采油效率、优化投入成本,实现提高原油开采量与保障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在其具体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首先进行驱油剂配比的合理设计,随即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驱油剂用量的调控,以油层界面张力为依托开展模拟驱油试验,参考试验结果进行驱油剂配比与用量的设计,以此降低油饱和度、达成最优驱油效果,为实践应用贡献借鉴价值。
2.3 油藏适应性评价技术
2.3.1 水驱潜力评价技术
以往针对剩余油潜力进行评价的主体对象为油藏区块或单油层,然而运用该技术无法有效识别油藏单砂体的剩余油特征,难以厘清油水分布规律,无法为油藏动用状况、采收率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价值。在此可以基于渗流力学原理、油田开发规律等专业学科方法构建油藏精细化评价模型,定位具体的油层并利用全井指标检测模型的精度,以此确定单砂体注入采出量。
与此同时,以往主要采用油藏工程方法或数值模拟方法针对水驱开发效果进行评价,然而其评价对象局限于某一具体油田,评价结果较为单一,无法实现油藏开发潜力与适应性的评估、预测。在此可以运用水驱潜力评价技术,首先选取成熟的油藏工程方法进行单位油田或区块的宏观评价,得出整体性评价结果;其次利用精细化分析方法,选取典型油藏区块构建综合研究模型,进而细化为以单砂体为评价对象,得出具体评价结果;最后在典型区块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基于大数据理念构建研究成果知识库与理论曲线,针对非典型区块则选取其中的特征值进行对比,以此实现对中高渗老油田剩余油潜力的有效评价,获取到具体评价结果。
2.3.2 三次采油潛力评价技术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研发出了聚合物驱这一潜力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石油采收率,并以此为基准建立了化学驱、CO2混相驱等潜力预测模型。为进一步提高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实效性与成熟度,在此应构建精细化潜力评价筛选标准,结合当前我国在石油开采技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标准松紧度的控制,围绕定性、定量两个层面进行重要筛选参数的选择、排序分数的设计,进而确定具体的权重因子[2]。此外,还可以运用流线和流管法进行五点井网水驱动态的确定,以此计算出具体的流体驱替动态,为化学驱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价值。
2.4 立体井网层系重构技术
鉴于我国已有部分老油田步入了高含水开发阶段,水驱控制程度与注采关系处于低下、失衡状态,不利于油田的可持续开发。由于我国油田一类油层已经过规模化开发,现有二三类油层呈现出低品位、非均质性、发育规模小、渗透率低等特点,产能潜力普遍较低,加密井网通常部署在高丰度、高厚度的区域,导致井网呈现出不规则性特征,使得井网利用率显著降低。同时布井经济界限决定了三次加密井位,而二三类油层通常厚度较小、三次采油井网对井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井网井距控制的难度,也造成了薄差层动用较低的问题。
在此应基于井网层系重构理念进行地下认识体系的重新构建,使单砂体、剩余油得以精细化描述,针对纵向上对层系、平面上井网等进行优化重组,以此进一步完善注采关系、优化水驱控制水平,实现水驱开发采收率提升的终极目标。同时选取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结合的立体层井网重构技术,实现水驱阶段加密井网与三次采油井网立体统筹的综合考量,在弥补加密井网开采时长短、经济效益低、井网利用率低等缺陷的基础上,还能够解决二三类油层三次采油过程中井网存在的性能缺陷,进一步增加单井可采储量、节约钻井成本,实现油田采收率与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室内物理实验数值模型法、物理模拟实验工程评价分析法、数值模拟综合评价法、权重分配目标函数优化发、油藏工程方法与数理统计经济评价等技术手段进行立体井网层系研究,为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结合及其具体运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3 结语
总而言之,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技术相结合的主要目标是创新传统石油开发模式,明确不同类型油田在多个开发阶段的具体开发潜力,实现精细水驱、寻求最优时机,进而依托剖调、三次采油、油藏适应性评价以及立体井网层系重构等技术进一步提升油气采收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馨元.分析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的结合技术及其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7):118.
[2] 王小雨,寇磊,楚文静.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的结合技术及其应用[J].化工管理,2017(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