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琼
摘 要:吴焕先是黄麻起义中成长起来的我党我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为鄂豫皖和鄂豫陕两块革命根据地及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红二十五军“军魂”。2009年吴焕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关键词:吴焕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长征;贡献
在甘肃省泾川县汭丰镇宝盒子山脚下,有一座极为普通的衣冠冢,这里长眠着红二十五军军魂—吴焕先烈士。他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在甘肃牺牲的最高级别的红军将领。吴焕先同志曾参加领导黄(安)麻(城)起义,历任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政委及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书记等领导职务。为鄂豫皖和鄂豫陕两块革命根据地及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红二十五军长征期间,他制定的北出秦岭,西征甘肃,迎接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战略方针,为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奠定了坚实的落脚点,为把中国革命大本营建立在西北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35年8月21日,吴焕先在甘肃省泾川县四坡战斗中不幸英年早逝,年仅28岁。本文仅就吴焕先烈士虽短暂但却光辉灿烂的革命生涯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吴焕先在鄂豫皖地区的革命贡献
吴焕先1907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紫云区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的一个富农家庭,7岁被送进私塾读书,16岁考入湖北省麻城蚕业学校。吴焕先的家乡黄安县和他就学的麻城县毗邻当时革命中心武汉,而武汉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20年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董必武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影响推动下,就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在武昌创办武汉中学作为阵地宣传十月革命。1921年7月,参加中共“一大”会议后董必武回到武汉利用自己武汉教育界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发展党团组织,影响了一大批思想进步的青年学生。
1.破家革命,点燃鄂豫边革命烈火
吴焕先就读的麻城蚕业学校是当时麻城县传播马列主义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吴焕先在校期间,就大量阅读革命书籍,接受革命思想。1926年吴焕先毕业后在七里坪由戴克敏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党组织选送到“武汉工人运动研究所”参加学习。半年后,他和曹学楷、陈文侯等党员同志一起返乡开始有计划的领导当地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吴焕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农村的革命宣传工作中。回到家乡,他当众烧毁家中佃农的契约和借据,走乡串户宣传革命思想。1926年吴焕先在箭厂河乡先后建立了第一个秘密党小组和第一个村级农民协会,发展会员达40多人。同年冬,已经担任箭厂河乡党支部负责人的吴焕先在四角曹門、郑家边、詹家湾等地巧妙利用当地“红枪会”名义举办了三堂“红学”,使农民运动与武装斗争相结合。这支农民武装是鄂豫边地区最早建立的革命武装,经过吴焕先的不懈努力,这支队伍后来发展壮大到了近四千人,成为后来黄麻起义的骨干力量。
有了武装力量做后盾,在1927年旧历年关来临时,吴焕先率领农民武装力量趁机向土豪恶劣绅发起 “年关借粮”行动,逮捕惩治了黄安北乡最大的反动豪绅吴惠存,随后一举打垮了鄂豫边界石岗村欺压穷苦百姓的“缉私营盐卡”,歼敌一个班。通过这一系列农民武装斗争有力的扩大了党组织在鄂豫边地区的影响力。
2.积极组织筹划,领导发动黄麻起义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紧邻武汉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受到波及和影响,大量革命党人惨遭逮捕、杀害,全国革命活动陷入低潮。在这样严峻的大形势下,吴焕先和曹学楷等同志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以革命继续革命,以革命发展革命”“把持农民协会,把持并扩大农民武装,狠狠打击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等正确主张,积极做好各种防务工作。为防备地主武装的反扑,吴焕先根据上级指示对“红学”队伍进行整编,从中挑选骨干成员一百多人组成常备农民自卫军,在此基础上发动和组织紫云区五个乡的农民义勇队三千余众,在箭厂河乡西面的木城寨设防,最终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击退了地主反动武装力量。与此同时,他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秋收暴动计划”组织领导当地农民群众发起“九月暴动”等同土豪劣绅斗争,大力发展农民武装。
1927年11月3日,鄂东特委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会议,决定以黄安七里坪、紫云区以及麻城乘马、顺河等地的农民武装为骨干,发动武装起义,攻占黄安县城。吴焕先以黄安县委委员兼紫云区委书记的身份参加会议,并积极筹备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11月11日,成立黄麻暴动行动指挥部,由潘忠汝、吴光浩、戴季英、曹学楷、戴克敏、吴焕先、刘文蔚、等组成,潘忠汝任总指挥。11月13日,声势浩大的黄麻暴动开始,黄安和麻城成千上万的群众积极响应,配合作战。吴焕先率领紫云区农民自卫队,主攻县城北门,经过几小时激战一举攻克黄安县城。黄麻起义胜利后,在当地建立了鄂豫皖地区第一个革命政权--黄安农民政府和鄂豫皖地区第一支人民军队--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3.开辟柴山堡根据地,重建红二十五军
1927年12月5日,黄麻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黄安县成被迫失守。起义军遂撤离县城转战豫南的木兰山,时任黄安县委组织部长兼紫云区委书记的吴焕先则奉命留守继续开展革命斗争。面对敌人的反扑,他将活动区域转移到箭厂河以西的柴山堡地区,并在当地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同时吴焕先与戴克敏等人领导开创了鄂豫边区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紫山堡革命根据地,使革命军在鄂豫皖边界地区站稳了脚跟,改变了我军的被动局面,为后来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扩大发展准备了条件。
1932年10月,由于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吴焕先被任命为鄂东北游击总司令,奉命留守在苏区坚持斗争。然而我军主力转移后敌人并没有减轻对根据地的压力,集结三十多万大军对我根据地实行残酷的“清剿”。我军留守根据地的部队只有五千余人及分散于各地的游击武装、伤病员等。在此形式下,吴焕先显露出了卓越的战略远见和军事才能,他深刻的认识到,鄂豫皖地区在大规模的“清剿”下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来领导党政军工作以扭转混乱局面,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他向省委建议:迅速集中分散的红军、游击队和伤病员,重建一支红军主力部队,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2年11月底,省委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共辖七十四、七十五两个师,由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军长吴焕先率领下,连续发动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战斗并且三战三捷,使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行动遭到迎头痛击,极大的鼓舞了当时的士气,至1933年4月,不到半年时间,新建的红二十五军全军已迅速发展到一万三千多人。